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江苏助学新政要跨三道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03日11:30 南京报业网

  【江苏商报报道】在今年秋季入学时,助学贷款无疑成了热门话题,国家的一纸规定让这项几乎已经停滞的业务又开始了新一轮启动。记者昨天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针对自己实际情况的助学贷款新政策也即将出台。这个新政策能否让我省的助学贷款业务长期顺利开展?昨日记者采访了教育厅、部分高校和银行后,发现实际上还有三道坎要跨。

  一:银行是否愿意竞标

  在新政策中,与以往不同的是,助学贷款业务经办银行将不再由国家指定商业银行办理,今秋开学起,政府将按隶属关系委托全国和省级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省教育厅一位人士昨天告诉记者,按照这个规定,应该是所有的银行都可以来竞标。但银行会积极参与招投标吗?对于这个问题,该人士称,实际上国家“风险补偿机制”就是为了解决银行贷款风险问题,风险小了,银行应该会有积极性。

  然而银行这边的想法似乎与教育厅并不一致。记者昨天咨询了南京多家银行后,得到的答案是他们对助学贷款并不热情。有的银行表示,他们没有接到教育厅要求他们参与竞标的通知,有的则表示现在还不好回答,最终要看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为银行分担风险的比例大小,还要看看有没有相关激励措施。

  一位商业银行业内人士道出了实情:有补偿可以让银行减少损失,但是银行还是要看能否带来收益。对银行来说,给每个学生每年发放的贷款是6000元以下,但在办理和管理上与同一笔几十万元的贷款是一样的。相对于费人力、费时间、风险高的国家助学贷款,用相同的资金、人力成本,但收益却远远低于给大企业贷款,甚至低于住房、汽车贷款。

  二:学校能否承担巨额风险

  根据新办法规定,把原来都要银行自己扛的风险,由财政、高校共同承担。并规定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普通高校各承担50%,给予经办银行适当补偿,具体比例在招投标时确定。

  据省教育厅人士称,新办法确实是对高校有了一定的风险,但他认为,高校应该可以承担,毕竟这样不存在学费的拖欠了。

  南京某高校一位人士解释称,去年我省实际发放助学贷款金额1.7亿元。按照新办法,按在校生总数的20%,以每人每年6000元确定贷款金额,我省财政拨款高校今年的助学贷款总额可能达到2亿元。如果按照10%的风险资金比例,高校和财政就要各拿出1000万元,这是今年第一年。随着每年高校新学期开学,第二年高校和财政均摊的风险资金都要增长,4年下来,数额可能达到上亿元且以后每年都如此。数额如此巨大的风险资金,会让高校苦不堪言,对于一些规模不大的专科和高职院校来说,承担非常困难。

  三:还款期延长能否解决欠费

  据了解,今年1~5月份,江苏发放助学贷款比去年同期下滑了1/3。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学生毕业后逾期不还,影响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现在的政策是将以前的大学生须在毕业后1年内开始还款,4年内还清,改为借款学生可视就业情况,在毕业后1~2年开始还贷,6年内还清。这样能不能解决助学贷款的关键问题——欠费?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在今年6月份省教育厅通报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借款人名单上,欠款中最少的只有200元,却拖了19个月也未能向银行还清余款。南京一家银行人士分析认为,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情况是家里实在穷,200元拿不出来;还有一种就是恶意拖欠,要是这种情况别说是6年,就是期限再长,钱也不一定能还上。

  省教育部门的一位人士认为,由于国家助学贷款缺少了约束机制,再加上对恶意拖欠贷款的学生,政策规定的办法是向其收取罚息。可违约者连本金都不愿还,哪会在乎这一点点罚息?因此这条规定构不成真正的约束力。因此,还款时间的延长在一定程度上会解决一些学生在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不上钱的窘状,但还是要有相应的具有真正的约束力的配套措施跟上。商报记者周京震(3版《商务在线》)

  (编辑 小羽)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议机动车撞人负全责
新丝路模特大赛
新浪财经人物(1500个)
可口可乐含精神药品?
同学录开张欢迎加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张学良的红颜知己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