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斯坦福对话北大 中西教育理念的交流和碰撞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4日14:00 央视《对话》

  央视《对话》栏目播出最新节目《斯坦福与北大的对话》,以下是节目实录。

  主持人:陈伟鸿

  1、约翰·亨尼斯 斯坦福大学校长

  2、闵维方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3、王维嘉 美通无线总裁

  4、古永锵 搜狐网总裁

  5、蒋显彬 新浪网台湾区总经理

  6、徐显明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7、方星海 上海

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8、王文良 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您现在正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对话》节目,我想提到美国的硅谷大家都会非常的熟悉,而且有人会马上和高新技术联系在一块儿。的确我们看到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的革命都是由一家在硅谷诞生和成长的企业来领导的,也有人马上会和创业联系在一起,因为有人说硅谷就是创业者的乐园,无论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惠普的创始人或者是九十年代的杨致远,他们都在硅谷写下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其实我觉得提到美国硅谷,我们还应该联想到一所学校,那就是斯坦福大学。有人说没有斯坦福就没有硅谷,这所大学真的有如此大的神奇力量吗?其实今天我们对话当中就要一起来找寻这样的答案,为大家请到的就是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约翰·亨尼斯先生,让我们掌声请出他。你好,亨尼斯先生。

  亨尼斯:你好。

  主持人:中文说得非常棒,给他掌声鼓励一下。我们大家都知道斯坦福大学是鼎鼎有名的,您作为斯坦福大学的校长,应该是非常自豪的,因为到处都能够碰到这样热情的掌声,比如说此刻在我们《对话》的现场就是如此。

  亨尼斯:正是如您所说,今天我也非常高兴来这儿,我们非常激动,斯坦福大学有机会来中国是非常令人激动的,对于斯坦福的学生来说来中国也是令人兴奋的。

  主持人:大家热烈的掌声其实也是亨尼斯先生激动的一个原因,今天我们对话的现场除了热烈的掌声之外,您看一看还有没有其它让您激动的?比如说有没有您认识的朋友在现场?

  亨尼斯:我认识的朋友?当然有。我认识许多斯坦福大学的校友,我很高兴见到他们。

  主持人:我们刚才举手的有好多人来自斯坦福的,校长有什么印象吗?

  3、在斯坦福电气工程系读博士的时候,当时校长正好是我们实验室的主任,他是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而且也是教授办公司最成功的其中之一。

  亨尼斯:他是在斯坦福大学在我的实验室。

  主持人:我们还要为你请出一位校友,他就是北京大学的党委书记、副校长,也是我们中国非常知名的教育家之一闵维方先生。现在让我们用掌声请出他,您好闵先生,您好。闵先生走出来的时候,我特别留意到您的领带,亨尼斯先生您对这条领带熟悉吗?

  亨尼斯:对,对,很熟悉。

  主持人:为什么这么熟悉?告诉大家这条领带的来历它的故事。

  亨尼斯:这是我们前任的校长设计的一个领带,它有斯坦福大学的校徽,同时还有我们的校训都在上面,它是一个德国的校训,但是把它翻译成中文就是自由之风吹拂。它的意思就是我们鼓励一些公开的质询和调查一些学术方面的质询,鼓励我们的学生来不断地创新。

  主持人:闵校长是今天特地精心准备把这条领带带到我们节目现场的,对不对?

  闵维方:是的,因为我自己是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

  主持人:您是哪一年毕业的?

  闵维方:我是1987年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主持人:亨尼斯先生有没有想到有一位斯坦福的校友,现在成为了北京大学的校长您觉得意外吗?

  亨尼斯:并不觉得意外,我们知道他有很好的前程,在斯坦福的时候就觉得他的前程美妙,我们非常高兴有这样好的校友。

  主持人:正像我们提到斯坦福总会和硅谷联系在一起,我们如今提到北京大学可能往往会和中关村联系在一起,一个在硅谷写就的传奇,一个是中关村的人们关注焦点,我想今天两位校长的对话一定是我们大家所期待的,我们希望有一个精彩的对话,好,两位请坐。有人很形象地用了这样一个比喻就是鸡和蛋来比喻斯坦福和硅谷之间的关系,亨尼斯先生您觉得这个比喻恰当吗?

  亨尼斯:我想确实是鸡和蛋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它来形容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刚开始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大学,很多年以来我们并不是那么有名的在全美国或者全世界都不是那么地有名,然后我们开始有一个非常快速的大学变革的时期,在那个时候惠普的创建者他们还是学生他们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批产品,后来用自己的产品来创建了公司,从那儿之后在大学和硅谷之间的关系就非常地具有互动性了,而且各种各样的公司比如说太阳、硅谷、雅虎这样的公司,还有Goolge这样的一些公司,所有这些公司他们都是在斯坦福这样的根基上成长起来的,这样的一种关系呢,对于整个的产业界的发展和大学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而且它使得我们整个以令人兴奋的速度在朝前发展。

  主持人:现在在硅谷大约有八千多家的企业,您是一位校长,有没有认真地统计过在这些企业当中,有多少家的企业是由来自斯坦福的老师或者是学生创办的?

  亨尼斯:是的,有非常多的。其中我想可能有百分之二十至少是在创建团队当中就跟斯坦福大学有关的大多数的学生还有老师,他们都参与了有的可能是在边缘参与,但也有很多公司是斯坦福的研究生创办的,还有的是在读的一些学生雅虎和Goolge都是由研究生所创建,他们是由在读的学生创建的,他们还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位就开始创办公司了,但是我们当然希望他们总会有一天回到我们这儿再把学位读完。

  主持人:他们今天看了我们的《对话》节目就会认真思考一下校长先生的这番讲话了,我很好奇两位校长坐在我面前,一位去创业了一位当年没有创业,闵校长当时在斯坦福是很认真埋头读书的人。

  闵维方:对,

  主持人:不为这种创业之风所左右?

  闵维方:没有,我在斯坦福读书的时候,是每天用二十五个小时的时间读书,当时我只是想尽快地把博士学位读下来,并没有去看到很多实际上和我一起进校的同学,他们在学校里读了一两年书以后就开始进入企业,有的是自己办公司,但是我还是想追求一种学术性的生活,做一个学者是我的愿望,所以没有投入到那个创业潮中去。

  主持人:今天我们在现场就有很多创业者,他们当年在斯坦福也是刻苦学习,然后也有了一番创业,我想听一听我们现场这些斯坦福校友,你们的创业经历。

  4、觉得在斯坦福两年的时间最大的特点,就是说因为身在硅谷当时有很多创业者,包括风险投资家,都基本上每天都会来我们的课程里面,因为一部分是可能从课本学到的东西,但是更重要的是一些实战实习过这些人在当面跟你讲,他实战的一些经验。我觉得包括我现在在一家创业公司里面做,跟那段时间所碰到的人所听到的信息很有关系,那时候是不是整个校园到处都弥漫着这种创业之风,应该是这样吧,我当时1992年 1994年的时候应该说互联网刚起步的时候,包括我的很多同学都去了一些网景这些(公司)思科这种公司去创业去,因为你在硅谷在斯坦福大学里面见到很多人创业这种激情,你很容易被感染。

  主持人:王先生,您的创业时间应该比他稍早一些那个时候的激情也会这么洋溢吗?

  3、是1985年去的斯坦福,我一去斯坦福当时我们那个电气工程系的很多中国学生晚上就在讨论大家怎么创业,就是这个气氛就是从一到那里就有这样一个气氛。我到那儿订第一本杂志叫《Venture》,所以我们那个办公室的同事都非常奇怪,说你这小子一到这儿就订这样的杂志,那么这个气氛是非常重要的。

  蒋显彬:补充一下 我是蒋显彬,在1994年的时候,还没有从斯坦福毕业的时候,我跟另外两个斯坦福的学长就创立了新浪的,前身那么在美国的华渊,那么后来在1998年跟四通利方合并了以后,成为新浪。那么现在其实回头来看,在斯坦福,在进到斯坦福之前,其实完全没有想到创业这两个字,但是进去以后其实培养了就像刚刚学长讲的,两位学长讲的就是说很重要地是培养一种态度。

  主持人:什么态度?

  蒋显彬:就是说对于创业不会害怕的一种态度,因为整个校园其实弥漫着这种创业的气氛,大家坐在餐厅里面每天吃饭的时候,就是把餐巾纸拿过来翻过来,就开始写所有的创业的可能性,所以很多的好的创意其实都是在那一张餐巾纸上头。

  主持人:那那个时候这么一如既往地去创业没有什么后顾之忧吗?不担心自己未来拿不到学位或者是怎么样有这些顾虑没有?

  蒋显彬:人家说要有一个好的创业公司里面一定要有一个辍学生,所以我们那时候创业呢还特别强调说,有一个我们的PHD的博士候选人,我们希望他不要把它念完来让我们的风险投资者对我们的执着跟投入的程度信心要能够大增。

  主持人:非常有趣的一些创业经历,他们几位都春风满面,我们没有看到太多的挫折,我们接下来看看现场有没有来自北京大学的创业者?

  北大毕业生:我是杨福清教授的学生,1991年硕士毕业,其实我也做了一点创业,我觉得也是被中关村的这种精神感染也投入到杨老师的青鸟公司里去,但是做一段时间我发现就是说在中国做企业还是缺乏很多规范缺乏很多系统的这种培训,然后我就投入到外企,在外企工作,四年经验也学到了,也可以做事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老公,然后呢。

  主持人:今天是夫妻双双来做客《对话》我们欢迎一下两位。

  北大毕业生:然后结果就为老公生了第一个孩子之后,我的工作情结没变,又投入到一个公司里面去,然后继续创业,也是一个创业公司创业,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结果又为老公生了第二个孩子。

  主持人:您一直都挺忙。

  北大毕业生:但是我就是说这种虽然也不是很年轻,但是我很喜欢去做事,也很喜欢我希望有机会就是继续加入创业的公司。

  主持人:你觉得你这个创业的激情不断往前冲的这种动力,是来源于你自己的本身,还是老公给了你的鼓励比较多?因为你一直提到他。

  北大毕业生:对,因为我觉得两方面都有。我也很感激我的母校,说句实话北大也给了我很多创业的激情,我在学校北大待了十一年,也算老北大人了,然后北大的这种精神,其实是根植在我的心中,我很感激我的母校。我老公是斯坦福毕业的,我觉得他的那种创业激情一直陪伴着我,就是一个是在我的根里边,一个是一直在我的身边,所以我在双方的鼓励下,会一直觉得有一种蓬勃的这种精神在。

  主持人:我们非常羡慕这样的一个充满激情的家庭,接下来我们热烈的掌声有请北大的家属发言。您是哪一年从斯坦福毕业的?

  斯坦福毕业生:我是1990年的我是计算机科学专业,我是硕士毕业生我觉得斯坦福确实它是有一种叫伙伴氛围,就是大家都在创业。所以我觉得我还要跟大家交流,所以我还得接着创。

  主持人:你不仅自己创也拉着夫人一起创。

  斯坦福毕业生:夫人很支持我,所以我很感谢太太的支持,而且我感觉同学们的支持,也很多所以像这些同学们 空中(网)都是斯坦福的同学,而且我做的生意和他们都是上下游,所以大家同学之间呢,有很多的这种叫一个网络毕业以后还会互相能够做合作伙伴或者互相也给我很多的建议,说这个模式对不对,将来的发展趋势。所以我做事情可能不聪明,但是有这么多的同学们的建议和一直的教育,所以我做的信心就大得多,所以斯坦福还是有很大的价值对我。

  主持人:刚才我们在现场有非常多有趣的对话,其实表面看起来这是一个简单的类比,但是说实话这不是我想做的,其实透过这样的一种访谈,我们特别想要了解的是这样的一个命题,那就是大学究竟是什么?它能带给学生一些什么?它的任务又是什么?这可能是一个简单的命题,但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然是复杂的问题,我们交给两位校长来回答一下,两位校长谁先来回答?我们客人先来,好吧。亨尼斯先生,您觉得斯坦福大学的办学理念究竟是什么?

  亨尼斯:我们的理念是要追求新的知识,推动我们的学业与学生进行交流,因为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地进行教育,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财产就是要双方都要达到优秀,在教和学方面相互影响都达到杰出的效果,这是我们的大学的一个理念,同时好天气也是不错的。

  主持人:这样,我们为了配合两位老师的身份给他们一个黑板,让我们这里更像一个课堂刚才第一段的讲话当中的最关键的字眼,就是追求新知。

  亨尼斯:两个都适用,都适用。

  主持人:OK,OK。原来以为他写着写着就写过界了,其实人家校长说这是属于两家共享的教学理念。闵校长,您同意吗?

  闵维方:是。在很多方面北京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有很多共同的学术理念,这个有它历史的原因斯坦福大学的创立是基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洪宝思想。洪宝思想它是发源于德国的,那么北京大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位校长是蔡元培校长,他奠定了今日北大的基础。蔡校长他也是留学德国,多年留学德国。所以斯坦福大学的前任校长到北大来访问的时候就说,我们两个学校在这个学术方面有很多共享的理念,就是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就是洪宝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一点北大和斯坦福应该说是共享的。

  主持人:除了共享的教学理念之外,肯定在两所大学的整个成长的历程过程当中,凝练了很多不同的教育理念。也许我们在说到不同的时候,可以让大家彼此地借鉴相互地学习,还是亨尼斯先生,您觉得什么样的理念是斯坦福独有的?也是你非常骄傲和自豪的,你可以在这儿告诉大家。

  亨尼斯:我们斯坦福的最有特点的,区别于很多世界其它大学的就是它有创业的精神,它有不断冒险的精神,在教学和研究方面都有这样的精神,不断地寻求和探索,新的方向和新的理念相比其它学校来说,斯坦福大学做得更好。

  主持人:所以如果要写我们接下来这几个字的话,应该是创业与什么创新,还有呢?冒险要吗?冒险,好,这是创新、冒险,这是我们写在斯坦福这边的独有的教学理念,那接下来我们要请教一下闵校长,北大独有的教学理念究竟又该归纳成什么样的字眼?

  闵维方:我觉得在北京大学一百多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上,很多人对北大的精神做概括,北大确实是有独特精神魅力的学校,我自己的理解是它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服务社会。它从一创立开始,到中国新文化运动期间最先举起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这个精神传统呢是和北大一百多年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学风上北大也是强调八个字,就是勤奋严谨求是创新,在创新这一点上北大应该说也是和斯坦福共有的。

  主持人:这就是它基本的办学理念,如果我们也是希望像刚才亨尼斯校长这样归纳的话,

  您觉得哪几个字可以提炼出来代表您刚才所说的这一切?

  闵维方:应该说八个字,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主持人:好,我们就写在这边。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之下,对于学生的培养可能就会各不相同,所以在每个从各自不同大学走出来的学生的身上,就会有这所大学不同的烙印。如果我们来辨别一下,怎么样我们才能辨别出他是北大毕业的,或者他是斯坦福毕业的?

  3、:我觉得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学校,斯坦福是美国最好的学校,那么这两个学校的差别,我觉得其实更源于两个国家的历史背景的差别,那么我在中国读的大学在斯坦福读的研究生,那我觉得中国由于过去一百年是一个非常苦难的这样一个经历,所以中国的知识分子使命感都非常强。所以你看北大第一个就把爱国写到第一个,但是在美国很少一个大学把爱国这样救国救民作为学校的使命。为什么呢?因为美国过去两三百年是相对一个平稳的环境,所以美国的大学更注重做专业的培养和知识的追求所以我觉得可能斯坦福和北大两个学校,在风格上更应该看到,这代表了两个国家它们历史背景的差别。

  主持人:其实我非常同意您的话,来,方先生。您是赞同王先生的观点吗?

  7、:我觉得其实无论是斯坦福也好北大也好,或者说清华也好,我是清华毕业的,其实学校都是教人如何做人,这是惟一的一个目的。当然这个人是具体的人,你是一个工程师,你是一个科学家,你是一个文艺工作者,或者说你是一个创业者,都是一个做人的,教你如何做人的那么一个地方,我非常同意您的观点,其实哪一所大学,无论它在西方还是东方都会秉持着教学生如何做人来培养他们,但是模式不同可能方法也不同。

  主持人:蔡先生您是来自新加坡的你曾经比较过中西的这种教育不同吗?

  蔡庆国:我强烈的感觉到在东方的教育体系和西方的教育体系之间确实有极大的差别,在创立新知识的结果方面,也是不同的我想东方的教育体系强调数量强调重复,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认为也是很重要的东方教育体系太片面了,基本上来讲,你要完全专注于科学或者完全专注于数学,你并没有提供一个全面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个人的发展空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我把我的女儿送到这个学校的时候,我问这个校长这个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呢?他不是说96%应该达到多少的水平,他说我们让每个人成为杰出的女士,我想确实是非常新颖的教育理念。

  主持人:在这之前两位校长进来之前,我们随机调查了一下现场的观众朋友,他们给我们的描述是北大的学生才情四溢,口才非常好,可能很多人都是思想家和演说家。而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往往是埋头苦干,可能这个时候在斯坦福的这个毕业生队伍当中,老板比较多一点,这是他们不同的一个描述两位认同吗?亨尼斯先生您觉得这种描述准确吗?

  亨尼斯:我想我们非常愿意相信,斯坦福的毕业生确实是埋头苦干的,也非常具有创新性,但是我想斯坦福的学生,他们也有非常广泛的兴趣,像北大一样,我们的学生毕业于各个学科,事实上,他们在以后的人生中会不断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不断地学习,我们经常说一旦成为斯坦福的学生之后,一生当中就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进行知识的分享,而且这一点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主持人:闵校长,您觉得呢?

  闵维方:我们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各行各业的。因为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我们需要培养第一流的科学家,第一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第一流的工程师,我们也需要培养第一流的人文学者,我们需要有这样的人,他们去繁荣文化,使人类文明使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得以弘扬,北京大学是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进程的这样一种学校,它和斯坦福大学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制度化环境下发展起来,所以学生发挥作用的空间也受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我们现在有31个学院,除了31个不同的学院之外还有很多独立设置的研究机构,每个机构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很难用一种简单的概括去描述整个北大毕业生的特点。

  主持人:那每年的北大都会有很多全国的状元考生来到这样的一个校园当中,当他们若干年后毕业的时候,您觉得什么样的学生,他能够最代表北大的水平?

  闵维方:我们经常这样对我们的学生讲,每年当他们进入北大的时候,我说今天你们进入北大,你们以北大为骄傲,以进入北大为骄傲。明天当你们离开北大以后,我们希望能够让北大以你们为自豪。

  主持人:那如果我们同样的话题回到斯坦福大学的身上的话我们想问一下校长,什么样的毕业生会让你感到骄傲和自豪?

  亨尼斯:每一年当我迎接新生的时候,他们都会问我当我们从斯坦福毕业之后,你们希望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我跟他们说,我希望他们能够对整个世界做出积极的贡献,无论是在什么领域,无论是在政府部门或者是非政府组织,或者是产业界,或者是学术界,我希望他们能够尽可能地帮助整个世界,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样才会回报你们每一个人,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所做的投资,因此在这一点上我想我们有共同的使命。

  主持人:通过大家的描述,我们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两所学校在共同的理念之下,它们的教学风格还是有很多的不同。在我的印象当中斯坦福大学拥有非常多非常多的知名教授,校长给我们列举一下有多少位曾经拿过诺贝尔奖的?

  亨尼斯: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现在有十六位诺贝尔获奖者,而且是在很多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技术,我们的第一个诺贝尔奖是在1952年获得的。

  主持人: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经验为什么斯坦福会有这么多的名师?

  亨尼斯:对于师资来说,他们希望同他们打交道的其他的同事也是杰出的,那些同事能够帮助他们进行新的问题的探索,新的方向的探索,他们还希望有非常杰出的学生,在一个教室进行教书的时候,如果教室的学生精力旺盛、活跃,而且提问不一般,那么这简直是一种乐事,而不是说在一个教室当中,学生们不愿意参与,不投入,对内容没有事先预习,也根本不了解,同时这也取决于进行研究的资金,特别是在科学和工程的领域这些设施,没有好的研究的设备,你就不可能做出杰出的研究。所有的这些都聚合到一起能够创立起一个学术的环境,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能够聚集到这个学术的环境当中,在其中不断地进行学习,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喜悦和杰出的创造过程。

  主持人:在上一次闵校长来我们《对话》节目的时候,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是北大的改革,那次改革的目的之一应该也是能够促使北大诞生或者说吸引更多的一流的老师。那么现在的这项改革,同样也是我们所关心的。

  闵维方:我相信现在的改革已经开始了实施的阶段,那么在具体的做法上,我们根据学校不同院系的特点,在具体的实施细则上给各个院系一定的弹性,当我们在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的时候,当我们在进行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的时候,总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意见,但是最终大家会在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的基础上形成共识来推进我们的事业。

  主持人:在刚才我们探讨了这么长时间之后,我们也希望开放给我们现场的观众朋友,他们肯定会有很多的问题要问。

  北大学生:主持人好,两位校长好。我是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大四的学生,而且非常幸运地是我今年九月就要前去斯坦福,攻读我的博士学位。今天听到一个非常令人激动的话题,就是有关创业,所以说我非常关注的是,那么亨尼斯校长,在你的眼中斯坦福对于它的在读学生进行创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学校是像加油站一样为自己的学生加满油,让他们冲出去,无论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都可以回来,没有关系,任何时候都可以。还是说像一个蒲公英一样,如果你觉得你成熟了,OK, 随风飘荡,那么我就在后边祝你一路顺风。

  主持人:反正都是好人,两种选择没有什么不同,都对他有很大的支持,这是一个已经做好创业准备的北大的学生,我们听听校长怎么说?

  亨尼斯:我想学生们已经足够成熟来自己做出选择,但是我们当然希望他们先完成学业,你在斯坦福学什么呢?

  北大学生:我现在是化学,而且我今后我想是希望从事交叉(学科),比如说生物化学、生物工程或者是化学工程等类似的学科。

  亨尼斯:那么当然了,在这样一个领域有非常多的机会,在硅谷实际上向北直到旧金山地区有非常多的生物科技的公司,Ginatic当然是其中较早的一家,他们和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旧金山分校之间也有非常多的合作,因为那个学校是一个医学的院校,而且我希望你能够来到我们这个学校做研究,获得你的学位,然后如果你愿意呢,成为企业家或者是回到中国来成为一个企业家,我们会祝你一路顺风,祝你成功。

  主持人:闵校长,北大的一位学子马上要远渡重洋了,作为校长送她两句话。

  闵维方:我想北大的学生,每年都有很多出国深造的,也有很多留在国内工作的,也有留在北大继续读研究生的,我想对所有的毕业生说祝他们成功。

  观众:我们都知道斯坦福是一所著名的学府,它推动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它不仅关注有助于就业的技术学习,它更关注广阔的知识领域,并且能够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但是有些学生认为这样的人文方式的教育,对中国来说是不实用的,因为现在很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就业方面的压力,如果一个大学的新生有这样的困惑的话,那就是在一个他喜欢的专业和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但是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专业两者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让他怎么选择呢?这是给两位校长的问题。我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你如果认为中国可以,也应该进行人文式的教育,你对北大和中国其它的大学有什么样的建议呢?

  亨尼斯:我对于我们所有的学生选择他们喜爱的专业,寻找能够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激情,我总是给他们讲各种的例子,惠普总裁的例子,她就是这样的例子,她一直追逐她喜欢的事情而不是说追逐她不喜欢的东西,惠普的总裁跟我们说在那个时候,她的父亲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法官,而她也希望能够成为法官,从斯坦福毕业后她成了一名法官,但她说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晚上回到家,她都觉得特别烦恼,她不喜欢当法官。因此她后来就离开了,她后来的第一份工作非常简单,只是一些接待工作。但是她有才华,有技能,而且她有很好的人文方面的基础帮助她来思考,我想这些思考的技能对我们的本科教育来说非常重要,本科的教育是我们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因为我们的人生只有一个本科,我们可以不断地回到学校去学习某些特定的课程和技能,但是我们只能在人生之中有一次本科生的经历,学习如何写作、如何表达,如何来建立自己的思维。我认为在大学本科阶段应该是强调这方面的教育。

  闵维方:我记得一个很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是搞自然科学的,对人类的科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在谈到居里夫人,是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另外一位科学家的时候,他就说一流的人物对于历史进程的贡献,取决于其道德品格方面的程度,远远大于取决于他单纯的才智方面的程度,即使是后者就是他的才智方面他的专业才智方面受到他的品格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人们一般的人所想象的那样,他强调人需要有高尚的品格,而这种高尚的品格是通过高品位的人文教育形成的,所以我想在这方面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一代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应该培养高尚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文精神,这样使我们的这个世界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亨尼斯:我们有个非常著名的讲话,这是一个十九世纪的一个哲学家叫John Stopher Bill,他说了这番话,我想引用一下。他说首先你必须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之后,你才能做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或者是医生,所以这也是我们的现代教育所应该掌握的原则,特别是在我们现在面临的飞速发展的社会之中。

  6、:我想说这样几句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它应当是引领人的灵魂,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理念,同时高等教育的过程是什么?高等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使聪明的人变得更加聪明的过程,那么这也应当是高等教育的理念,所以世界一流的大学我想一定是有一流的办学理念,但是这个理念一定要付诸实施,因为各个大学的理念把它概括出来是容易的,而把这个理念能够实践下去并且形成一个大学的传统是非常困难的,世界一流的大学肯定要有一流的管理就像闵校长刚才判断的那样,而一流的管理体现在哪儿呢?应该是体现在应该有一个卓越的校长身上,所以在西方的教育学研究里面说一个好的大学,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大学。像在座的两位就是最好的校长,所以他们就领导了最好的大学,那么现在我就想向斯坦福的校长提一个问题,你这个大学校长的遴选的机制和过程是什么?然后你作为大学的校长,你怎样选拔你的系主任或者院长?因为有了这两个领导者我想这个大学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亨尼斯:你的问题问得非常好,我相信我们的院长或者系主任、副校长,还有教学方面的人员等等,他们都应该是领导人,我首先需要他们帮助我们的教师队伍来寻找令人激动的方向,来做新的事情来努力思考,我们的重点这方面对大学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你要发现你的重点和研究方向是什么,所以我们大学的校长我们是有一个选择小组,它包括我们学校的董事,两名学生,一个本科生,一个研究生,还有一个员工,代表他们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寻找他们的候选人,然后进行一系列的面试,最后他们再对理事会做出建议。对大学的系主任,我也是有同样的过程,我和我们的常务副校长将会组织一个委员会,在学校里找到最好的候选人,有些人他不仅要是很好的学者而且他还要有非常好的领导才能,最后我们再做出建议,然后我们将最后决定谁能够作为最好的领导人。

  主持人:今天在我们的节目现场聚集了很多的北大校友,也聚集了很多的斯坦福校友,我想每一个从这两所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一定都对母校怀着深厚的情感,在今天节目的最后,我们在现场挑两位代表,让这两位代表对母校的寄语,由两位校长来转达一下。我们先从北大开始自告奋勇的王文良先生,来。

  王文良:希望我们北大能够招来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同时按同比例的能够培养出社会最优秀的人才。

  主持人:可以说这是北大人的心声,接下来我们再从斯坦福校友当中来选一位代表好不好?王维嘉先生,来。

  王先生:我希望斯坦福大学在二十一世纪的前五十年里,会成为世界科技文明的桥头堡和导航灯。

  主持人: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您用了一个中国特色的词语“桥头堡、导航灯”,我不知道校长能不能理解得了,有没有什么斯坦福特色的东西?

  王维嘉:我想斯坦福的特色就是刚才校长讲的创新和冒险。那么为什么会斯坦福和加州的人比较会创新呢?我想刚才校长也提到了和天气很有关系,加州的阳光非常充沛,校园也非常美丽,所以我们斯坦福的学生通常都比较放松,今天我们来的时候呢,中央电视台要求我们都打领带,然后蒋显彬说这不是我们斯坦福的风格。

  主持人:那你们的风格是?

  王维嘉:我们的风格应该是穿牛仔裤和穿T恤。

  蒋显彬:还有穿拖鞋。

  王维嘉:穿拖鞋。所以说现在为了复原一点斯坦福的风格,我建议我们在座的校友把领带摘下来。

  主持人:包括校长吗?

  王维嘉:包括校长。

  主持人:好长的领带,好长。其实在这样的祝福和希望当中,两所大学的特色再一次地铺面而来,我觉得可能无论是东方的大学也好,或者是西方的大学也好,大家都是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大家都愿意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大学可能不会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大学的教育一定会有自己的逻辑,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希望今天晚上在《对话》平台上,中西教育理念的这种交流和碰撞,可以让我们未来的目标更加地清晰,也让我们未来的脚步更加地踏实。好了,今天的对话就到这里结束,我们谢谢两位校长做客《对话》,谢谢现场的观众,也谢谢电视机前各位的收看,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