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楼”:是对贫困的正视还是歧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2日11:31 新华网 | |
目前,扬州大学有70%至80%的宿舍楼已经改造成1200元/年的学生公寓楼。同时,该校还将一些未改成公寓楼的宿舍作为贫困学生的住宿楼,一年只需交500元钱。而此举却引出一番有关“该不该给学生楼贴贫困标签”的争议。 正方 “贫困生楼”,贫困生的福音 尹卫国 其实,扬大仅仅是根据学生宿舍设施和条件不同分成高中低档次收取不同的费用。让贫困生集中居住(况且是自愿的)乃是出于宿舍设施配置和管理之需要,何来“歧视”之嫌?贫穷不是错误,贫穷与人格、尊严没有必然联系,也不应该成为个人隐私。援助贫困生完成学业需要多种救助机制,降低住宿费无疑就是举措之一。如果有更多的高校借鉴扬大的做法建一些“贫困生楼”,为贫寒学子节省住宿费,岂不是贫困生的福音? 贫困并不丢脸,贫寒学子要调整心态,把贫穷视作读书的动力更好地完善自我,通过发愤努力摆脱贫困,改变现状。如果把贫困当作个人“隐私”“密封”起来,稍有“泄漏”便觉失去“尊严”,产生自卑,显然不是一种正常心态。 追求“完美”无助于解决贫困生实际困难 王艳 贫富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今后要踏入社会的大学生都会面对这个现实,与其将来到社会上手足无措,不如早一点正视这个问题。贫困生的压力是会有的,但压力往往也是动力,关键的问题是教育引导。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苛求创造一个理想、完美的境界。贫困的学生,要学会在逆境中进取,用自己的勤奋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要努力克服自卑心理和偏激态度的产生。学校有责任教他们知识,更有责任帮助他们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和人生。空谈“完美的合理”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还是为贫困学生们多做点实事的好! 反方 “贫困生楼”,岂不是人为贴标签? 吴睿鸫 我不知道校方是出于何种考虑,竟然将大学生公寓分出了“贫困生楼”,人为的给一些学生贴上了“穷人”的标签。曾有一则调查显示,有一半左右的贫困生存在着抑郁状态或抑郁倾向。而贫困生楼的出现,正是使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家境状态“大白于天下”,这对家境贫困的学生而言,在心理上无疑是雪上加霜。其次,此举会使学生之间产生心理距离,校园里也可能会由此形成两个不同的交往圈子。 目前,中国在校贫困大学生高达300万人,全国各地为高校贫困生贷款推出了种种措施和法规,这些无不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而扬州大学的如此做法,显然与此背道而驰。 不患寡而患不均 庞皎明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以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扬州大学不该单设一栋这样的学生楼——仅允许贫困生入住,并有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贫困生楼”的名称。这种做法不但有贫困歧视的嫌疑,而且让贫富学生“分居”,人为制造贫富差距。社会上贫富差距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政府有必要、有义务遏制那些“为富不仁”的行为,对贫穷者进行“济贫帮困”,建立起一道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化的坚固壁垒;同时,在心理、精神的层面上,让每一位公民都享有公平的感觉,不能因为物质的多寡,而造成公民在心理、精神上出现鸿沟。(北京晨报)“贫困生楼”将击碎社会的焊接点 当我看到扬州大学专门设立“贫困生楼”让贫困大学生居住的消息(见9月9日《江南时报》)时,我产生的第一个反应是,再没有什么方式能比这种刻薄寡恩的做法更有效地撕裂我们的社会了。这不是教育家在办大学,这是浑身散发着铜臭气的市侩在办大学。 在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水平,在社会上“不要仇富”的呼吁和对“为富不仁”的控诉交替上升的大背景下,大学几乎成了惟一一个能够敉平贫富对立的地方了,说它是防止社会断裂的焊接点也不为过。因为只有在大学,财富才不会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高低的主要标志,一个人的才华、能力、道德水平和奋斗精神才是他能不能受到尊重的主要原因,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穷人的子弟和富家子弟才能够平等交流,加深对对方的理解,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挚的友谊,为他们日后走上社会后在不同阶层间进行沟通与合作奠定基础。 但“贫困生楼”的出现将无情地击碎这个焊接点,因为它把原来仅仅是背景的不平等显性化、仪式化、固定化了。你受到不同的对待,和你的品质无关,仅仅和你父母的财富有关。原本应该是统一的大学生群体,被极为清晰地分割成了“贫困生楼的居民”和“公寓楼的居民”。大学生的“我们”分裂了,分裂成了“我们”和“你们”。同在一所大学,却不在同一个世界生活,有的被蔑视,有的被仇恨。这种强烈的反差势必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蔑视”和“仇恨”也将被他们从校园带进社会。 当然,我相信“扬大”能够找到充分的理由为自己辩解,他们会说设立贫困生楼正是为贫困生着想,“扬大”的一位工作人员不是对记者说“贫困生楼”很受贫困生欢迎吗?他这里所依据的逻辑是市场的逻辑而不是教育的逻辑。贫富差距以及由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平等在目前来讲的确是一个让人感到很无奈的现实,但作为大学,应该努力抗拒这种不平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树立起对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尊重,而不推波助澜地张扬对金钱的崇拜。贫困生选择住“贫困生楼”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受到伤害。因此,“扬大”应该通过其他方式消化学生公寓装修的成本,而不应该简单把它转嫁到学生身上。 大学校长应该比其他人更为敏感地意识到社会断裂的严重后果,也应该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来未雨绸缪!一切从“成本—收益”的考虑出发,只重视短期效益,那是商人的思维方式,不是大学校长的思维方式;一切从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和长远发展的考虑出发,才能说是真正有眼光的大学校长。作为一个契机,“扬大”的“贫困生楼”事件,应该引发我们对整个教育理念的再反思。(新闻周报)(责任编辑:罗茜)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