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贫富问题暴露大学教育影响力启蒙力式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3日17:53 南方周末 | |
作为思想和创新的仓库,大学校园里的革新曾经能迅速地发散到社会中,影响社会价值观。而在当下,这种影响似乎正在倒流:社会一打喷嚏,大学就会感冒,大学正承受着社会问题的“倾销”,比如在贫富差距问题上。 开学之际,新华社以西安为例,对“校园贫富差距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穿名牌、用手机,贫困生 无疑,这一切是社会问题在大学校园内的投射。在贫富差距问题上,大学不但未能成为问题解决的引导者,反而成为问题的“倾销地”,这深刻地暴露出大学教育影响的式微:在社会问题的冲击面前,大学不能保持独立的价值判断,不能以自身确立的价值标准来整合学生们贫富差距的原初身份。 当下高等教育的经济基础仍是一个个单独的家庭,家庭有贫富差距,来自家庭、从家庭获得经济来源的学生也自然有贫富之别。大学与社会在这个问题上的区分在于:社会人得直接赤裸裸地面对着贫富差距这个既成现实,而大学能通过自身一套独立于社会的价值判断来整合贫富差距的原初社会身份,祛除贫富差距的影响,在平等的“大学生身份”下站在平等的心理起点上进行竞争。 有一套独立于社会并重新整合学生身份的判断标准,这是大学公平教育的核心所在。 大学教育一般是通过学习知识能力的强弱、思想的厚薄、道德品质的高低这些标准的设立来重新整合学生的身份,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不管你进大学之前的身份是什么,不管你的家里有多少钱,老爸当多大的官,也不管你来自什么大都市,在大学教育下,都面临着同样的标准:学习专业知识,修养道德品质,沉淀人文思想。在这些方面做得越好,也就越能得到赏识,越能获得别人的尊敬,越有荣誉感———正是在大学教育这种价值体系的牵引下,原初那些带着不平等烙印的身份被消解了。 在西南联大时期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中,学生的贫富差距现象肯定也是存在的,高消费者与贫困群体也是并存的,可那时候校园内客观存在的贫富差距并没有成为问题,是因为大学教育有足够的影响力把大学生都牢固地凝聚于“好好学习”这个价值标准下,“贫富的对比”处于非常弱势或者被人蔑视的边缘地带。 而如今校园内的贫富差距现象成为问题,深刻地影响到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这表明大学教育的影响力已然式微到失去整合大学生原初身份的地步了:进入大学前自身原初的社会身份是什么,大学里也要赤裸裸地直接面对同样的身份。“学习好就能获得尊敬”这个大学教育的标准已然日益瓦解,“学得好,不如有个富爸爸”、“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标准潜滋暗长。 大学教育的影响力、启蒙力式微,不仅表现在校园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上,还表现在大学生传销热这些问题上——昔日引导和净化社会的大学,本身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的一部分。 而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根本只能在于重建大学教育的权威,让那些被边缘化的价值标准重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曹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