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欢乐几多愁:有名无份的“校漂族”透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24日14:00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9月24日电这是生活在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生活在学校的大环境里,但“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已是有名无份,因为他们已经毕业了,只是出于各种原因促使他们继续留驻在高校周围,他们的生活重心在学校,利用学校资源而生存,所以被称为“校漂族”。据太原日报报道,在太原很多高校附近,都聚集着这样一个群体。 在理想和现实中徘徊 初次认识许亮是在两个月前,那时他刚从单位辞职。许亮是运城绛县人,2003年7月从山西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报社做编辑,由于待遇一般和工作内容单调,干了不到一年时间他便辞职了。饿了到学校餐厅吃吃饭,累了到图书馆“充充电”,闲了到操场踢踢球,无聊时到网吧上上网,刚辞职时许亮的确过了一段时间悠闲的学生生活。无奈工作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许亮只好重新背上行囊奔波于各个求职场所之间,也许是对自己期望值过高,一般工作又看不上眼,已经奔波了一个月的他几乎每次都是空手而归。记者最近一次见到许亮是在学校附近的一个网吧,他正在网上查找招聘信息,当问道工作进展情况时,许亮一脸苦笑:“贴子都快发了100个了,一个回信息的也没有。”据了解,高校内外像许亮这种情况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或是认为可以得到的职业不理想,或是对就业后的工作不满意,又回到学校,这些人在“校漂族”中占大多数。 以充电增加就业的砝码 “校漂族”的另一部分成员是考研的学生。在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挎着书包,带着耳机,面色凝重,行色匆匆往教室或图书馆里赶的学生。 张小兵是山西师大编辑出版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因为就业面相对较窄,所以做出一番抉择后,他把考研作为前途规划的首选。在今年1月份考研时因为几分之差落榜让他很是不甘心,于是一个人来到太原师院附近租了个民房继续学习,准备再吃一年苦,潜心复习考研。记者问张小兵:“你在山西师大老师、同学那么多,环境也更熟,学习起来不是更方便?”,他说:“之所以选择来太原学习,是因为这里各方面的条件都便利,得到信息的渠道也更广一点,有些资料我们那边不好买。我都考了一次了,这次必须慎重,争取能够成功。”和张小兵持同样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近年来,随着各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同学认为,现在大学生太多,很难找到理想工作,于是便将返校考研作为增加就业砝码的重要途径。 留恋学校宽松的氛围 在校漂大军中,还有一部分人,他们并不发愁工作和未来,只是因为留恋校园生活才成为“校漂族”的。其中,段晓飞是记者见过的最洒脱的一个。他是孝义人,一年前从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毕业,一直就住在学校附近。每天到附近网吧上上网,到学校里踢踢球,有时陪女朋友上上自习,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生活三部曲”。段晓飞告诉记者:“家里有个煤矿,我爸说两年后让我接他的生意,现在没什么事,也不想在家里呆,又不用找工作,跟家里说自己要考研,就在这里住下了。”记者问:“回家不是一样可以这样?”他笑笑说:“家里哪有这儿自由?再说,女朋友还没毕业呢!过一段时间再说吧。”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就业 就“校漂族”现象,记者走访了一些单位和专家。据了解,近年来,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增长势头迅猛:去年45所本专科院校毕业生是3.9万人,今年达到5.7万,明年预计将突破7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递增,庞大的毕业群体首先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就业率的下降,待业人数也随之增长,到去年年底,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5.6%,专科生仅66.4%,综合起来是76%,加上高校改革方案中为保障学生利益,对暂未就业学生采取保留两年档案的举措,实际上都造成了“校漂族”人数的增加。 关于“校漂族”,一些专家表示,虽然人数增长很快,但他们作为群体在山西太原还不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对待“校漂族”应有正确的认识:他们体现了社会的一种向上的良好风尚,有助于人才的竞争;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多数“校漂族”是无奈选择的结果,把“校漂”作为人生角色的缓冲,用半年或一年时间规划自己的人生,不失为一种正确而明智的选择,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专家指出,作为毕业后尚未找到工作依然在校的学生,应该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就业,不要因为就业的岗位、报酬、地区不理想就放弃,先就业再择业是应当提倡的一种好办法。同时,学校也要为“校漂族”就业创造条件,帮助未就业毕业生尽快落实就业单位。学校应为毕业生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按复习考研、求职择业等不同意向进行分类指导,利用学校就业网、电子邮件等渠道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并通过电话交流等方式向每位未就业毕业生提供个案咨询。(赵继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