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三次擦肩而过 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曾如此之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07:21 中国新闻网

  立刻注册新浪免费邮箱,激活1G空间

  中新网10月18日电香港文汇报今天刊文说,今年,在诺贝尔获奖者的名单中,我们又一次没有看到本土中国人的名字。但也许鲜有人知,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中国本土有许多优秀科学家的科研成果,曾经距离诺贝尔奖非常的接近,但最终也没能进入这个科学界最高的殿堂。

  那么,中国本土的科学家曾经与诺奖究竟有多近呢?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杨建业教授
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就此交流了看法。

  杨建业说:近的时候中国几乎已经快将诺贝尔奖拿到手了。比如说1932年左右,王淦昌教授当时在德国做研究,那时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有一个发现,就是如果用中子来轰击一个元素,轰击以后得会出一个中性的粒子,那么这个中性粒子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约里奥·居里认为那是一个光子,但王淦昌则提出,这个物体不是光子,应该是另外一种新的粒子。

  一句“没意思” 与诺奖擦肩

  怎么样知道这是个新粒子呢?这就需要用另外一种仪器,当时叫“云雾石”。而当时和王淦昌一起做研究的奥地利女科学家麦特勒认为这个没有什么意思,他的导师也认为没什么意思,不愿意做这个实验。结果这个实验后来很快被英国的卡文迪斯实验室的查德维克做了,结果就发现这是个中子。1935年得了诺贝尔奖。所以当时王淦昌开了个玩笑,他说如果当时我得了诺贝尔奖,那就不一样了。

  与国际沟通弱 成就无人知

  杨教授还介绍说,抗战以前出去了一大批物理学家,如吴有训、赵中耀等,都有得诺贝尔奖的可能。而在建国以后,中国起码两次很接近诺贝尔奖,其中一个是胰岛素。

  杨建业指出,这是很不简单的,当时全世界都做不到那么大的分子出来,中国做到了。据悉,1965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1981年又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蛋白质──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1998年又研制成功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当时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主席教授蒂塞刘斯来到中国,对人工合成胰岛素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你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是你们绝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言下之意,人工合成胰岛素是一项独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

  但就是因为中国当时跟国外的沟通是不太密切,所以别人没有注意这件事情。

  “夸克”理论早西方近30年

  另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何祚庥直言,得知美国科学家凭借“夸克渐近自由”获得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感觉“非常之遗憾”。因为,“在这个领域里,我们的研究曾早于美国,成果也非常接近最后的结果。”

  何祚庥说,我国在1965年率先提出了夸克模型(也叫做“层子模型”)这一量子色动力学中的关键理论,而且,当时提出的关于颜色的概念已经很接近最后的结果。“这个成果就算不一定是最原始、最根本的结果,但也已经是次原始的了”。何祚庥说,1966年,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该成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肯定。

  据杨建业透露,后来因文化大革命爆发,夸克理论组也就随之解散了。(取材自央视《新闻会客厅》)


   发GA至8888445看最新雅典战报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即将打响
2004诺贝尔奖
雅尔北京音乐会
最新汽车降价信息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孙楠2004上海演唱会
2005研究生报考指南
姚明首部自传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