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为何选择“校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29日17:40 新华网 | |
他们为何选择“校漂”? 在广州几大高校附近,都聚集着出于各种原因而不愿离开学校的“校漂族”。 记者采访发现,“校漂族”主要包括求职不满意或遇到困难、回校再谋出路的“不就业派”;少量坐吃家庭财富的“潇洒派”;为避开就业高峰、增加就业砝码的“考研派”;以及拿不到毕业证、学位证又不愿离校的“围城边缘派”等群体。而“校漂族”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个:家庭资助和自己工作的积蓄。 徘徊在社会与学校中间地带的“校漂族”以他们似学生非学生,似社会人又非社会人的生存状态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种生存状态往往有相当复杂的心理原因,这是真正起作用的因素。 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近年来一直对“校漂族”这个群体给予很大关注,该所副所长陈冀京认为,总体而言,“校漂族”心理层面上还未完全“断乳”,他们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因此选择重回学校寻求依靠。学校氛围在“校漂族”心中无法割舍,而社会现实又让他们不放心甚至害怕。他们选择学校边缘作为栖息场所、过渡阶段,从事一些非完全社会化的活动和工作,如读研,家教,不断找工作,恋爱甚至无所事事。 专家认为,“校漂族”的行为从心理层面上看,大致是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1.安全需要。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群给人较大的安全感,使人在心底里感到放心。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了四年或更长时间,学校及周边的设施、布局、人群、文化,甚至一草一木给他亲切感,在心理上属于可以把握的范畴。 2.依赖心理。我们的大学大多按一个小社会的配置而建立。学生入校后,学习、生活、锻炼、精神等各个层面都可以得到满足;出门还是以某某学校的身份进行社交活动,甚至得到许多优惠照顾和礼遇。时间长了便形成一种依赖,学生与学校之间一时难以割舍。 3.逃避心理。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点,江湖险恶,世事沧桑,人际关系复杂等所谓的社会现实让很多学生觉得害怕。有不少学生选择了逃避,逃避竞争,逃避委屈,逃避压力,逃避艰苦。而最佳的场所还是曾经让他们度过快乐时光的大学校园。 4.现实的想法。人的本能是趋利的,在权衡各种情况后,许多大学生选择“校漂”,为的是能省一些生活、交际、信息费用,或者图恋爱的方便,交际的耦合性。还有一部分是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学校作为信息的集散地,呆在这里可以作为一种过渡。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