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高校变脸行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1日18:20 观察与思考

  全国不少高校相继潇洒更名,已在近期掀起一股高潮。若是将视线聚焦到杭州的知名院校,也是颇有看头。

  搜索最新讯息,应当要数有人建议杭州师范学院改名“杭州大学”最吸引眼球。其实,高校改名,远不止变几个字那么简单,旁观者也许是看着“变脸”过程的热闹,却不知其间牵涉到的是与非。

  更名之念

  纵观高校升级、改名之现状,探其原因似乎大致有三。

  体制变革:大学上一级管理机构发生变化,如教育部直属高校转给别的部委,或军队院校转给地方;大学合并:两个或多个大学为了共同的发展需要合并在一起,组成新的大学,大学名称也就随之改变;发展需要:高校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达到一定水平,为拓展学科建设,从“学院”升级为“大学”。

  杭州近年来改头换面的学校一般属于后两种情况。如名震全国的浙江大学四校合并,以及最近的“浙江工程学院”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商学院”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至此,杭州一下子又多了3所万人大学。同时,杭州师范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林学院等院校也在卯足劲想跟上这一潮流。

  起了更名的念头,对于这些院校来说应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从大处来看,随着学校的发展,传统的学科结构已不能满足现代传媒教育和研究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科领域,调整学科结构成为必然要求。

  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出于此种考虑,认为学校更名将有利于准确反映目前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避免两级学院称谓相同导致的误解,在某些国际交流场合消除学院比大学低一格的障碍,增强全体教师的荣誉感和爱岗敬业意识,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如果从更为实际的方面来考虑,学校升级后自然会对招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就可能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当然,对于学院升级大学,教育部有严格的标准和审批程序,对公办高校大学建制在硬件和软件上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学校必须达到正教授100人以上,400人具有高级职称,获得过200个国家级奖励等。可以说,按教育部的标准,大学的科研水平、教学水平要明显高于学院。

  “优秀的学院为什么老改名字,为什么不办一些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那样有名的精品学院呢?学院改名是否流于形式?”有专家这般提出。

  “在国人眼中,大学就是比学院好。而且国人喜欢从字面上来理解学校的性质。但像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虽名‘理工学院’,其实已经走上了学科交叉的大路了。这所学院不但理工厉害,管理类也很强。” 浙江理工大学校长赵匀解释道,“国外的大学很大,有五六万人,但是教学质量反倒不如一些精品学院。在很多国家的人的眼里,学院反倒比一些大学的档次高,他们的评价体系和中国不一样。”

  因此,在一些学院的总体规模客观发展的同时,国内教育界、学生、家长等对学院的认识偏差或看法,也是他们“迫于形势”起了更名念头的主要原因。

  在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曾以农业院校招生难、就业难和人才引进难为由,提起是否该去掉校名中“农业”二字的话题。言论一出,便在论坛内外引起了广泛讨论。一些专家、学者指出,农林类院校要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能仅在名称上下功夫,办出特色和优势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则表示,北师大不会更改校名。“校名也是我们的无形资产。”他认为农业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等专业性大学应该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整合自身,加强综合学科发展,而不是一味地求大求全。

  可见,对于国内院校改名的必要性,在社会上依然是存在较多争议的。

  取名之惑

  改还是不改,这是个问题。然而在符合教育部门的升级要求后,怎么改,改个什么名,则又是个焦点。

  对于国人来说,个人取名都是桩大事,更何况是那些师生人数上万,有一定历史的高校呢?

  当然,过时的校名确实得改。一些大学的名称始于历史的某个时期,虽然它们发展到现在已成为具有一定名气和历史积淀的学校,但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宁愿在新名下重新积累。“海淀走读大学”改为“北京城市学院”就是个典型案例,因为“走读”在今天已经属于过时的词语。

  但更多的人认为,大学改名必须要慎重。改不好,极有可能落到既伤害师生、校友感情,又没能提升办学空间,造成品牌流失的尴尬境地。

  观摩全国各校的改名流行趋势,大多将原先特征明显而富有特色的专科字眼一刀砍了,成为地名加专业名的趋大化的统一格式。

  记者归纳一下,例如专科学校改为学院,电子工学院、化工学院改为科技大学,工业大学改为理工大学,商学院改为工商大学,专科学校、学院合并为联合大学,农、林学院去掉农、林二字等。

  由此来看杭州的几所新晋的大学新贵,似乎也不能免俗。

  “其实我们一些同学对杭商院这个老校名还是很有感情的,它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在教育界也有良好的声誉,现在改了名是有点不习惯的。”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的一位同学和记者坦然地说出了她的感受。

  网上关于改名的讨论似乎就更尖锐些。“前几年的改名还算正常,近几年的改名已经完全变了味,改得让考生摸不着头脑。冷静思考后人们会发现真正高质量的学校是不会轻易改名的,如同济,复旦、清华和南开。”“我们就是三校合并后改成某某学院的,现在就没了原来的特色。”、“毫无疑问,高校改名是对自己历史的否定,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当然,也有许多是对学校改名投赞成票的,并且热络地出谋划策着。就如最新的杭州师范学院的更名计划在媒体上露脸后,便受到许多人的密切关注。

  其中呼声最高的就是“杭州大学”这一热门备选校名,之所以热门,大家自然心里有数。但对老杭大人来说这也许有些不太好接受,就有原杭大教师这样和记者说,“杭州大学”有其特殊的历史积淀的声誉,虽现在不被使用,但老杭大应保留其使用权限。

  于是便有人建议改“西湖大学”、“钱江大学”、“吴越大学”等更具有历史韵味的大学名。记者个人以为,如果以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本质,改名“杭州师范大学”应该是最实在而现实的。

  仔细分析这新的一轮更名潮,就会发现新的名称往往与原来的校名相去甚远。光看新改的名字,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前身到底是原来哪所学校。

  更名之后,响亮是响亮了,大气是大气了。但要想让这些欠缺个性的新校名在社会上重新被人们所熟知,可能还要再积淀些年月吧。

  名实之间

  有了“变脸”的良机,苦练“强身”之法应该是师生和家长们所关心的实质。把注意力从纷繁的校名转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上来,才是正道。

  杭州商学院升级为浙江工商大学,不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可以说都是下了大功夫的。扩大了校区,加强了师资,增加了博士点、硕士点及科研机构等,都是严格地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学校改名后,我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变化,今后往高水平大学发展的目标更明确了。”浙江工商大学高教研究室主任吴寅化教授对记者说,随着博士点、硕士点的增加,科研发展的视野更开阔了。

  对于目前在杭高校改名现象的频繁出现,吴教授也提出了他个人的一些看法,也是学院升级后需要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师资力量的加强当在首位,新吸收的教师人才从以前的高教学水平到高研究水平转变,尤其需要“双强”教师,并引进在特色学科上的“大师”特征人才;其二,学校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办校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强调学校的服务功能;其三,加强学校的法制观念,建立新型的法制体系。

  浙江大学的四校合并已有些年月,可谓是在杭高校升级改名的先行者。合并后的浙江大学在国内及国际上已有较显赫的声誉,成为国内名列前茅的综合型大学,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优良的办学成果。

  当然其间也产生了某些问题,这些经验十分值得现在这些新晋级大学所借鉴和吸取。据一位在浙大基建部工作多年的人士跟记者介绍,由于校区扩大及新校区的建成使用,使得在市区的教学楼及学生宿舍楼的空置率渐趋上升,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同时,由于四校合并,许多行政方面的程序就明显变得繁复,中间环节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校区的分散和规模的扩大也为教学资源的共享造成一些障碍。

  目前,由于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增长的需要,几所升级后的大学都已在市郊建立了新校区,与市区的校区都有不近的距离。因此如何加强校区之间的联系,合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成为这些大学比较关注的问题。有高校教学人士介绍说,校园网的建成和发展将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同时,因升级需要而并入这些大学的一些专科学院,也需要真正融入其中,并积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而不应成为盲目“联姻”的附属品。否则只会在失去自我独立性的同时,也降低了大学的总体水平。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的改名浪潮,似乎有如三国演义“现代版”的分久必合。或许在若干年后,又会出现合久必分的历史轮回。

  然而,当这股“变脸”热潮到来时,以育人建学为首要的高等学府,还是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自量其力,三思而后行。若是随波逐流,也许最终只会湮没其中。 观察记者 孙艳兰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深圳健力宝获中超冠军
意甲德比言和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警惕房屋销售十大陷阱
北京12月新推楼盘一览
娱乐风月图鉴
刘翔自传:我是刘翔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