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奥赛培训陷入应试泥潭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0日10:28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报道】针对当前社会上“奥数”、“奥赛”泛滥的混乱状况,昨天,一直保持“低调”的江苏省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委员会负责人及各学科竞赛委员会专家向媒体作出澄清:江苏省中学生学科奥赛仅限高中阶段学生,各学科委员会从未与任何社会办学机构合作“奥赛培训”,也从未有所谓“出卷教师”、“主考教师”参加社会办班。专家们对当前鱼目混珠的“奥赛”培训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表示担忧。

  “奥赛”的性质亟待正本清源

  据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江苏省中学生学科奥赛办公室主任冯少东介绍: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只是在学有余力的、有较强学科兴趣的、由高中学生参加的一项青少年课外科普活动,它所注重的是活动本身的过程给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注重竞赛的结果,更没有与升学挂钩的含义。据悉,在奥数5大学科竞赛中,除了信息技术学科有中小学组竞赛外,其他均限于高中阶段学生。而就正规奥赛的规模看,全省仅6万-7万人次参加,例如物理学科,参加竞赛者仅占2‰-4‰,全省仅40人左右。

  针对当前社会上远远大于奥赛参赛规模的“奥数热”,以及由奥赛衍生出的所谓“奥语”、“奥外”等等怪胎,冯少东指出:这其实是一些办学单位或机构打着“奥赛”旗号,非法借用奥赛名义搞的应试教育的东西。为此,冯少东呼吁:奥赛本身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千万不能将其异化为应试教育的另一种形式而愈演愈烈。

  “奥赛”为何搭上了“应试”的车

  原本是一项很好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奥赛为何从高中一直影响到小学?为何有如此多的办学机构“青睐”此项赛事而大张旗鼓地围绕其“培训”?所谓的“奥数班”乃至于畸形的“奥语班”、“奥外班”为何在小学生中大行其道、并同时受到老师和家长的双重追捧?记者围绕这些疑问进行了采访。

  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升学”:由于奥赛竞赛获胜者都是各学科的尖子,他们在高考录取时无疑受到招生院校的欢迎。2001年,教育部大幅度调整了高校保送生政策,年保送生数量从大约3万人猛然压缩到5000人,在激烈的竞争中,奥赛成绩被当作了一个重要标尺。据悉,当年5000名保送生中,竟有4000人是奥赛一等奖获得者。而在高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际降低了高校的门槛,在高校争夺优秀生源的竞争中,奥赛又被大大地抬高了位置,从而也“被迫”在客观上实现了与“升学”的对接。

  一旦与应试教育挂上钩,奥赛在客观上已经被抬到了它“自身无法承受之重”的地步;加之同样在应试教育轨道上运行的中小学也同样面临着“学校排名”、“升学率”和优质生源的竞争,学校还是将目光投向了奥赛,因此衍生出一批貌似奥赛的所谓“奥数”、“奥语”、“奥外”班,而这些“伪奥赛”颁发的“获奖证书”还能在升学中起到相当的作用,家长便趋之若鹜,而一些学校或社会办学机构在家长的盲目需求下大肆办班,在获得滚滚利润的同时也将清洁的奥赛搅成了一潭浑水。

  还“奥赛”一个干净的环境

  对此,冯少东认为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正确对待奥赛,竞赛只是活动,得奖也并不代表孩子有多么了不起,家长完全没有必要找各种关系谋竞赛名额。

  至于社会上打着“奥赛”旗号、以小学、初中生为主要生源的各类班,冯少东认为亟待加强管理和监督。有关人士指出:“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及相关学科的名号应该得到如同名牌商标一样的保护,享有知识产权,只授权给合法的机构使用,且具有唯一性。这样,那些冒牌的“奥数班”及其招生广告、颁发证书就受到严格限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记者 戚若予

  (编辑 晨光)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