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回暖 专家称打品牌关键靠质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4日11:40 解放日报 | |
在持续3年报名人数大幅下降后,今年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似乎迎来了“新的春天”。记者从在沪举行的第二届全国MPA论坛上获悉,今年全国报考公共管理硕士的人数超过1.1万人,接近2001年首次招生时的报考人数。但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立言指出,公共管理硕士教育面临两大问题,要真正打响品牌,关键还要靠质量。 教学:案例要本土化授课要国际化 公共管理硕士在我国原来没有任何积累,普遍使用国外教材。因国情不同,这些舶来品严重“水土不服”,有些外国MPA培训教师带来的案例,让中国学生摸不着头脑。 “我们的教师还不适应MPA带来的教育方式革新。”朱立言说,案例教学是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一种重要手段,要求教师当“主持人”,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这种讨论一般没有结论,只是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感悟。但现在的MPA课堂,传统的“满堂灌”授课方式仍唱主角,案例往往变成证明观点的“例证”,而且案例质量普遍不高,有的甚至只是把电视上的一些谈话节目复印给学生。 师资:要有资深公务员做专职教师 目前担任公共管理硕士教学的教师基本来自高校各相关专业,绝大多数无公共管理方面实际经验,使得教学很大程度上“从理论到理论”。 按公共管理硕士教学要求,专职教师中应有一定数量来自公共管理部门的专家;但政府官员大多繁忙,定期上一门课几乎不可能,最多只能请来做一两次报告,学生收获有限。在公共管理硕士教育较成熟的国家,资深政府官员每隔几年会到大学任教一段时间,既给学生带来实际工作的经验启迪,自己也能完成一次知识更新。 中国500万公务员中,具备研究生学历者不到10%。从提高公务员素质、实现管理科学化来看,公共管理硕士教育大有可为。但如果没有质量的提高,规模再扩张都无济于事。专家指出,提高MPA的吸引力,提高自身含金量才是立身之本。据悉,有关部门正抓紧学科规范建设,并将以招标形式,推动MPA本土案例开发。本报记者 金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