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大学靠什么? 院士直面我国高等教育缺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2日09:15 新华网 | |
如何建设一流大学的问题,最近在全国教育界广受关注。在2004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中科协副主席杨福家院士和世界著名华裔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杨振宁都围绕我国高等教育问题做了深层次的剖析和陈述。 杨福家:名校不必大而全平等竞争有活力 杨福家说,2004年三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涉及的大学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圣达巴勃拉分校,它们是世界的一流大学。含医学院的综合大学只有哈佛大学,学生人均在2万以下,其中三所更不到一万。其中研究生人数比大学生有多的,也有少的。一流大学“必须大”、“必须有医学院”,“研究生人数必须超过大学生”,“必须有一流的人文学院”,这些论点在这里都不适用。 这几所高校高楼稀少,更没有超高层建筑。但无论哪个学院都人才济济,如加州圣达巴勃拉分校就有诺贝尔获奖者7名。这些名校里的大师们哺育了富有大爱的学术环境,培育了人才,丰富了人类宝库。 杨福家同时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亮点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在学术上是平等的、独立的,谁也不领导谁。讲师不是终身职务,但只要他向国家有关部门,像自然科学基金或国家健康研究院等单位申请到研究基金,他就可以独立开展科研,就可招博士生、博士后(无博导这一称呼)。教授是永久职位,但是如果申请不到研究基金,那么就难以生存。讲师升副教授,就面临着与全世界各地希望得到这一副教授的人们的竞争。成为名校的研究生也好,讲师也好,副教授、教授也好,都面临同样的竞争。这就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活力所在。 杨振宁:博导制度有缺陷讲师可带研究生 大会本没有安排杨振宁先生的演讲,但当他倾听院士们纷纷谏言中国教育后,主动要求主持人给他几分钟时间。80多岁高龄的杨振宁先生走上演讲台后说,我赞同杨福家院士所讲的世界上一流大学之所以称之为一流,最重要的是有一批从世界范围挑选来的、风华正茂、思想敏锐的优秀学者,他们在充分好奇与激情、充分发挥民主的欢乐集体中,沉醉于科学前沿的难题林海中日夜奋斗。有这样一种年轻的氛围,我们离诺贝尔奖就不远了,离一流大学也不会太远了。 杨振宁不无感慨地说,年轻人是做科研的主力军,而国内实行的博士生导师制度,不允许年轻有为的讲师级别的科研工作者带研究生,我已与清华大学校长提了适当放宽博士生导师制度,希望国内有更多的大学也能够探讨这一话题。 “为什么一个讲师就不能带研究生呢?讲师活跃在科研的第一线,这样的年轻人是带研究生最好的人,而像我这个年纪已不是最好的人,因为我所作的研究已不在最前线。”杨振宁再次明确地说,这一制度使冲锋陷阵的人不能带研究生,这是错误的。 白春礼:难觅合格工程师应向国际化靠拢 年轻的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是中国顶级纳米技术专家,而在报告会上他作了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思考”为主题的演讲,他从机遇挑战、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教育事业面临机遇四个方面阐述,他说:“为什么合格的工程师在国内劳动力市场上易获性非常低?这是因为大学教育对竞争性经济的满足程度相对较低,科研程度不同等原因带来的。而未来中国对科研人才的教育,应该更向国际化靠拢,倡导主动性科研同时加大投入力度,不再出现年轻的科研学生因为学校怕贵重仪器损坏而被禁止动手实验、只能由导师演示而获得知识的尴尬。”白春礼表示,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将力争在2010年前后基本完成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若干重要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整体科技水平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前列。(记者延宏)(来源:科技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