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科硕士生的戏剧理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4日20:04 中国青年报 | |
冬日午后,北京理工大学生物化学系实验室,一位穿着白大褂戴副眼镜,头发乱蓬蓬堆在脑袋上的研究生正在摆弄试管。他的四周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 眼前的一切,很难让人将这位26岁的青年,与那个在大学生戏剧节上带着传奇色彩,已经名满高校戏剧界的顾雷联系起来。 “他站在一束光下面/光芒如尘埃一粒一粒地落在他脸上/白衬衫被照耀得好像下一秒就会长出翅膀……”有人在戏剧论坛上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一位同样很出色的校园戏剧导演也留言:“顾雷,校园戏剧之王!多少女孩子的梦想啊!” 透过风中摇曳的干树叶,一束阳光打落在实验室,顾雷畅谈起他的戏剧理想。 “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下,创造出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真正属于本民族的戏剧”。这就是他的戏剧理想?乍一听,大而空洞,让人摸不着边。 还是来看看他的创作吧。 成名作《沃伊采克》的原作者是德国作家奥尔格;在“2003大学生戏剧节”上获“优秀剧目奖”的《瞎子和瘸子》、《最卑贱的职业———擦屁股的》均取材于外国民间故事;“北京人艺青年处女作戏剧展”参展剧目《拉斯科尼可夫》改编于俄国小说《罪与罚》…… 都是洋味十足的菜肴。但顾雷却巧妙地穿插了让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场景:换场时演员们敲锣打鼓地放声叫卖演出说明,就像一群行走江湖的民间艺人。观众也兴高采烈地将口袋里的钢钅崩儿抛在了收钱的盆里,叮叮咚咚响成一片。 明年春天,顾雷将带着他的作品《告别无亟的长夜》远赴韩国,参加“光州文化艺术节”。除了必要的时候用韩文在题板上做些提示,演出将全部用中文表现。“我要让韩国的观众看看中国人是如何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我觉得中华民族的精神要原汁原味地呈现才算完美”。 在顾雷的作品里,那些取材于异域的虚构的场景中,上演的似乎正是我们所处社会的种种问题:大学生的艰难就业,犯罪低龄化趋势,恶性事件频繁发生———顾雷一直“试图在作品中体现对民族生存状态的凝重思考和追问”。 从1999年至今,顾雷就一直“赖”在太阳剧社,是名副其实的老前辈。很多新社员还尊称他为“顾老师”。“顾老师”有自己的“奢望”:“让周末去礼堂看戏成为同学们的一种习惯,而不是泡在网上打游戏、唱通宵卡拉OK……” 为此,在去年顾雷就开始了尝试,定期在校内或者是跨校进行戏剧演出,他要培养一大批固定观众。操场、教学楼前的空地、校门口的集市都成了他们的演出场地。观众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从开始的零星十几人到后来的里三层外三层。这让顾雷更坚定了信心。“等时机成熟了,再拉出去商演。那些曾经在学校里面看戏的同学那时已经走进社会,他们也会选择熟悉的戏剧和剧团。” “全国大学生戏剧节”成就了顾雷。每次演出结束后,都有很多人追随其后询问各种问题。一次,在演完《瞎子与瘸子》后,他汗流浃背,非常累。武汉大学戏剧社的一位女孩从围着他的那堵人墙挤了进来,递给他一瓶矿泉水,哭了,半天才说出话:“看了你的戏,我很感动很喜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