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独生代”老师和“独生代”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03日08:44 浙江在线

  1979年我国政府开始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到现在全国出现了大约1亿独生子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群体还将进一步扩大,比照美国二战后出生的“婴儿代”,有专家称之为“独生代”。

  现在,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已经25岁,开始陆续走向社会,杭州和睦小学校长张敏就是其中的一个。当“宠坏的一代”面对同样受到家人百般宠爱的“小皇帝”时,他们会碰撞
出什么故事呢?请看报道——

  “独生代”老师和“独生代”学生

  新老“独生代”

  用心灵重叠“成长的足迹”

  观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几乎是伴随着网络的成长而成长起来的。如今,当新一批“独生代”开始追逐更新的网络时,也许只有他们最能理解:网络流行的原因,不是因为网络代表新科技与新经济,而是存在于网络背后的人际关系和人文体系。这也许正是“独生代”最稀缺的,也是他们最渴望的。

  如今,作为1974年出生、最早一代的独生子女,校长张敏,正在试图以自己的努力让“独生代”学生明白:人才是世界的主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是激活世界的唯一要素。

  在校长张敏的桌上,有一本特殊的书,这是原六年级学生胡量的“大作”:《成长的足迹》,记载了他网上行走四个月,和老师对话的足迹。原先的胡量,比较内向,不愿和老师、家长交流,但喜欢网络游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强,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独生子。

  在一次午间管理中,身为“网迷”的张敏向同学介绍“教育在线”网站www.eduol.com.cn,建议孩子们上网留言。当天晚上,张敏刚上“教育在线”就收到了胡量的短消息:“张老师,我也想在上面发帖子,你能教教我吗?”

  很快,原来写上400字都要抓耳挠腮的胡量,一发不可收拾,有时一个双休日要写上三篇,《睡意盎然》、《可爱的乌龟》、《有电脑的春假》……胡量把一件件有趣的事变成了一个个帖子。

  同为资深网友的年轻教师们和胡量在网上成了平等交流的朋友。“雷峰塔”、“云栖竹径”、“微冷”,一位位老师争相跟帖。跟帖最多的是张校长,大号“管得宽”:“文笔开始飞扬起来!喜欢读胡量的文章!”“胡量的坚持给很多大人以力量!向胡量学习!”不断的鼓励下,内向的胡量打开心灵的大门,发现了自己的精彩,也发现了学校和社会的精彩。

  短短四月,胡量在网上写下3万多字的70余篇日记。今年7月,学校出资成书《成长的足迹》,别出心裁的老师们为胡量设计了首发式,胡量成了小明星。虽然小学毕业时,胡量仍有三门课不合格,但这无碍于他的“星光”和他对张老师的感情。前不久,升入初中的胡量给“管得宽”发了这样一条短消息:“张老师,我一直对三个不合格感到内疚,现在我要告诉你:在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上,我拿了全班第5名,可以报答你了,和你分享。”

  成长的压力需要化解

  有“快乐”才不会“垮掉”

  观察:以张敏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既享受过前一代人从未有过的关爱,也曾经背负过父母所寄予的前所未有的期望。

  今天的“独生代”学生,面临的压力其实并不逊色于“张敏”们。他们从一出生,就接受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步入学校时,他们就已经知道,“分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的未来。

  在“宠爱”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曾经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抱大的一代”。但是,张敏说:“其实,我们没有垮掉,我们好好地成长了”——在压力下“好好地成长”,也许是老“独生代”对新“独生代”最想说的话。

  在学校,成绩或行为相对落后的孩子往往成了所谓“差生”一族,他们孤僻,缺乏自信心,部分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缺乏关爱,性格缺陷问题更为严重。而当上“孩子王”的张敏,对“差生”总是另眼相看。

  “所谓差生,是外界强加给孩子,潜意识里又不断强化的结果。是老师和家长无数次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摧毁了自信。”和睦小学的“新生代”老师要还原这些孩子的快乐面貌。去年上半年,张敏从三、四、五年级挑了15个习惯和成绩较差、令人头疼的孩子,组成“快乐小队”。

  “快乐小队”的任务很简单,校长张敏送给每个孩子一本记事本,让他们写下心里话,列出“快乐小队竞赛表”打分数,分数以百分起步,上不封顶。每天,“快乐小队”的成员会有一个时间和校长面对面或手拉手聊聊心里话。“快乐小队”还享有很多优厚待遇,他们是校长助理,常常是学校的颁奖嘉宾。每节课,老师都会安排“快乐小队”成员发言和表现的机会。

  小队成员小童(化名)的记事本真实地记载着她成长的点点滴滴。在记事的头几页,孩子敏感地注意到了外界对她的负面评价,变得自卑。书借给同学没拿回来,奶奶说她真笨——“难道我真的错了吗?真的很笨吗?”她思想品德的书被人拿走了——“我的话老师不相信,因为我是差生,一个单亲孩子。”对于这些令人痛心的话,张敏用700分、1000分这样的高分鼓励她,并告诉她:“你做的很对!老师喜欢乐于助人的孩子!”“谁说你是差生?怎么又不自信了?你看,参加快乐小队才一个月,你进步就这么快!”

  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童变得开朗。她的记事本开始出现美丽的大学城,心爱的铅笔盒,她注意到了棋迷爷爷下棋下得忘记了吃饭,注意到偷吃酱肉可爱又可恨的小猫……快乐小队在前进,从去年9月开始,“快乐行动”队伍更壮大了:每位老师都和有困难的学生交上了朋友,结成了对子。

  正确对待成与败

  才能成为真正的“冠军”

  观察:在很多人的眼里,无论是已经长大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还是正在成长的新“独生代”,他们从小就在一个孤独封闭的环境里“自言自语”;他们生活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年代,也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价值体系里。

  不可否认的是,他们还是受功利主义困扰的一代。作为家庭的“独苗”,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尝试过失败的味道,成功似乎是他们唯一的目标。

  跌跌撞撞闯过来的张敏知道,如果在学校里都实行“无菌式培养”,将来学生到了日益复杂的社会不免水土不服。他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能正确面对成功的人很美,能正确面对失败的人更美。

  去年,和睦小学推出的首次全国小学生“选美”比赛,影起了很大的反响,全国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60多家媒体争相采访。

  站在风口浪尖,选美的“始作俑者”张敏说:“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选美比赛制造出一个真实场境:让孩子学会面对成功,也学会面对失败。

  那时,除了一年级外,学校里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选美中,要推选各班代表,要贴竞选海报,各班要为自己的参赛者摇旗呐喊,组成智囊团制订“选美宣言”。这场特殊的美育教育持续近一个月时间,学校空前忙碌,孩子们也得到了空前的磨炼。

  选美活动,在展示孩子们创新、勇气的同时,孩子们自私自利、过于自我的一面也暴露出来。

  ——各班贴出选美宣传海报的第二天,就有不少孩子在撕别班的海报。对此,老师们没去查谁撕了海报,也没批评他们,只是在广播中告诉大家:“这样的同学我们瞧不起,你好我也好的竞争才是真有实力的。撕海报说明你自己底气不足,不敢竞争也不会竞争。”

  ——一位自视颇高的男生自以为当选无疑,但第一次选举给了他一个下马威:他没有选上,另一个学习、才艺都一般的男生胜出。因为大家认为他只顾自己,不管别人,都不把票投给他。经过这次选美,男生吃一堑长一智,领悟了不少。现在,他知道发自内心地去关注同学,同学发言时主动鼓掌,还会向老师主动请缨帮助别人。正是因为助人为乐,最近他被评为“区十佳运河好少年”。

  在一轮一轮的竞争中,和睦小学首次推举出了“校树”、“校花”和其他七个单项奖。而在那天的总结会上,张敏告诉所有在场的孩子:今天“选美”的冠军,属于学校的每一个同学。我心目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当冠军。

  独立是他们最大的“标签”

  有“爱”的教育才没有“问题”

  观察:高昂着脖子,充满着迷惑,也充满着理解;比任何人都更不会与人沟通,却比任何人都更会独立思考。有专家曾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最显著的区别,那就是他们没有兄弟姐妹,也缺乏伙伴,这让他们从小学会了独立思考,独立行事。

  这是“独生代”的特有标签,是他们最大的优点,也是他们的“问题”所在。张敏说,我们也都曾经是有“问题”的孩子。用平常心去对待“独生代”,给孩子一份有原则的宽容,用“爱”的教育去解决“问题”,才能让他们学会理解别人、赢得别人。

  张敏曾接到这样一个投诉,高年级的一男同学小帅(化名)认识邻校的一位女同学,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对她产生好感并开始“追求”,平时放学、双休日都到她家楼下等她、叫她,并常常打电话到女生家里。女生担心了,气愤的家长告到学校。

  张敏悄悄找到小帅,从他最喜欢的广告模特聊起,让原本充满戒备心理的小帅放松下来,然后切入正题,告诉他:“喜欢一个人很正常,张老师小学、中学也都有喜欢的女孩子。可是,你喜欢她是希望她每天过得开心,要是你喜欢她,却让她不快乐,那就不是真正的喜欢。人家不愿意跟你玩,就得尊重她,尊重也是一种喜欢。”

  共同的情感历程、小秘密的分享,让小帅打消了顾虑,打开了心扉。他告诉张敏:“老师,我真的很喜欢她!”

  张敏就再告诉他,每个人都能爱别人,只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事要做,不能超越一个阶段去做别的事。你现在可以喜欢女同学,可以是小学生的喜欢方式,如一起玩玩。而不能成天想着她,误了其他事情。喜欢的人会变,而学习的任务不变,不要把喜欢一个人当作主要的事情。

  张敏还再三关照小帅不要把老师找他谈的事情讲出去,老师也不会告诉其他人的。就这样,小帅和张敏成了知心朋友。一段时间后,似有所悟的小帅渐渐疏远了那个女生。

  链接

  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独生代”

  风笑天

  独生子女的话题如同这一代人的出现和成长一样,既引人关注,又十分沉重。作为中国特定历史发展的产儿,在这一代人身上沉淀了太多太重的历史债务——他们是作为替上下几个世纪的中国人还债的一代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他们又恰恰生长在一个与历史和传统太不相同的、并且是急剧变化的新的世界中。对他们的各种关注、担忧、误解和偏见,都是必然的。

  作为这样一代人,他们会怎样成长?他们是否会成为与众不同的“新新人类”?从他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起,整个社会就一直在探索和回答这些问题。尽管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够看到的还是一幅显得有些杂乱的图画,但毕竟我们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他们也已经在我们面前实实在在地成长起来了。他们显然是与过去任何一代都不相同的一代人,而这种不同并非意味着他们是那种存在这样或那样毛病的“特殊儿童”。

  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二者,就不能了解其中之一。”在看待独生子女现象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这种被称作“社会学想象力”的眼光和视角。

  作为一名探索者,在认识独生子女及其所带来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过程中,我有两点感受:一是看待独生子女问题时(其实在看待任何其他的现象和问题时也是这样),要自觉地跳出自己的生活环境的局限来观察。我们既要看到我们身边发生的、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活生生的事实,但同时又不能被这种活生生的事实所蒙蔽。因为,个人的经历永远只是一种局部的认识,它往往不能取代个人经历所未能覆盖、未能触及的更多的、同时也更广泛的现象整体。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独生子女真是很自私,很自我中心。比如,我隔壁的一个独生子女就是如何如何……”诚然,这些都可以被看作是独生子女如何成问题的依据。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当人们在谈论这样的问题时,在他们在列举这样的例子时,他们实际上忽视了更多发生在他们身边的、行为表现都十分正常的独生子女。

  之所以大部分人的行为表现被忽视,是因为他们与人们头脑中的正常模式相同,因而使人们“熟视无睹”,“司空见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生活中各种大大小小的报刊杂志、“无孔不入”的广播电视所报道的,也常常是这种特殊的、典型的个案和事例,可它们给人们所留下的印象却是有关独生子女整体的。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的一个方面。

  第二,在看待独生子女现象和问题时,要将它们放到不断变动的中国社会结构中去分析。当我们谈论今天的独生子女身上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些特点都不是独生子女与生俱来的东西。独生子女之所以成为今天的独生子女,是因为他们出生在、生活在20世纪最后20年的中国,出生在、生活在中国社会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的时代。

  不理解独生子女一代人与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不弄清它们在中国社会结构和中国历史链条中的位置,我们是无法真正从本质上认清独生子女的特点,也无法认清他们是如何被中国社会塑造成今天的样子的。

  当我们谈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如何不同时,头脑中一定不要忘记了时代的变迁留给社会的种种烙印。要仔细地区分我们在生活中所看到的种种差异和不同,究竟是两类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别,还是两代人(上世纪80、90年代生人与50、60、70年代生人)之间的差别。

  当然社会的复杂性、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等等,使得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种种探索都只能得到相对的、暂时的和或然的结论。我们只能努力接近真理,努力准确反映我们关注的现实。

  (作者为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雪南 高丽敏 通讯员 杨骊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犬夜叉
封印的半妖犬夜叉
3DMM
温柔妹妹之3D篇章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