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考试借分制,激励学习积极性?满足虚荣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09:52 新华网

  主持人的话

  期末考试刚刚结束,成绩出来,几家欢喜几家愁,愁的人就想如果能借一些分数来该有多好。现在某学校部分班级真的开始试行“借分制”的做法,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约定,一次借分最多不超过5分,所借分数可以在以后的考试中分次付清。对此,有的家长觉得能够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却觉得“借分”得来的成绩可能仅仅满足学生的虚荣心。

  你觉得“借分”的方法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吗?

  老师因人而异开“银行”

  毛智28岁教师

  我觉得这个方法可以尝试一下,如果实施得妥当会对一部分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同时可以通过这种有借有还的方式培养学生们的诚信。不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对施行这个方法的老师就有很高的要求:借给谁?借多少分?多久要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老师能够把分数借给合适的人,用在合适的地方。

  就像现在的信用卡一样,可以为信用累积良好的人,提供更高的借分额度,更宽的还分期限。而对于那些不积极去还所借分数的人,可以减少他的借分额度,直至取消他借分的资格。

  因为学生是多样化的,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永远没有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学生。所以很有可能一个“借分”,对这个学生是种激励,能够促进他下次考得好一点,尽快把分数还清;对那个学生就是种“虚荣”,只是图一时分数好看,交待父母,而下次考试依然抱着侥幸心理,不脚踏实地好好读书,来填补借用的分数。我觉得分数这张信用卡能不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要看有没有一个好老师来当“银行”了。

  只借“关键”分

  张敏杰40岁行政人员

  我个人对“借分制”并没有太大的反感,总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励孩子,因为这些分数并不是白白得到的,最终还要靠自己的分数来还。一旦借分,该学生一定会有紧迫感,会在后面的学习中全力以赴,以期能还清债务。

  不过,我并不鼓励孩子们动不动就去借分数,我认为只有当这几分是关键分数时才更能显示它的意义。如果因为那么几分,可以从不及格变成及格,从八十几分变成九十分,那么这就不只是区区五分的概念了,它带来的是一个质的飞跃。现在不管再怎么减负,大家看中的还是分数。分数考得不好,学生心理压力还是很大的,所以如果能够通过这种有借有还的方法,魔术般地变高分数,对孩子们自信心的提高肯定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何必搞分数崇拜

  丁雪33岁银行主管

  看新闻中实行这种借分制的只是一个小学,我就觉得有点奇怪。小学的成绩本身就并不是特别重要,何必还要搞这种分数崇拜呢?现在为了减轻小学生的负担,上海一些学校都开始推行免试了,没想到还有学校为了让学生有一种虚幻的成就感,实行这种“借分制”。

  我自己的工作和钱的借进借出有关,如果儿子的分数也要这样借进借出的话,我会非常不适应。现在我儿子也在上小学,我对他并不是特别严格,只要他平时认真一点,把老师上课时候的内容都吃透就可以了。至于考试,只要在85分以上,我都没太大意见,不会苛求他得99分、100分。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小学的成绩并不会影响太大,只要基础打得不是太差,能保持在中等以上就可以了。而且我觉得“借分制”有一个不太适用于操作的地方,那就是每一次考试的难度不一样,这样借来借去不免有些混乱。

  我其实更赞同那种根据平时表现来决定能不能免考的形式,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督促孩子们平时努力学习,这样的方法才一举两得。

  用借分换诚实

  刘育茹38岁公司职员

  我觉得我们家给女儿的学习环境还是蛮宽松的,平时不太跟她唠叨分数、名次什么的。我想她在学校的压力已经蛮大了,回到家里,我们就尽量不再给她施加压力。即便如此,女儿每次考试成绩好不好都会写在脸上,有几次成绩考豁边,她还会故意把成绩单藏起来不让我们看到,她也曾经为分数而撒过谎。可见,尽管我们已经尽量注意不提分数了,但分数对于她来说,仍是摆脱不了的压力,是她看得比什么都要重的“命根”。

  因此,我们觉得“借分”的方法至少可以缓解一下她现在的压力。设想当女儿面对考试的时候,想到即使这次我考豁边了,至少我还有一个方法能够补救我的失误———借分,以这样的心境再来面对考试以及面对我们,相信她会轻松许多。

  “借分”就像给了她一把保护伞,不用天天担心今天会不会突然下雨,因为即使有一天天气突变,还有这把应急伞在身边。它对于孩子的激励作用我看是其次的,能给孩子的心理“减压”才最重要。如此一来,女儿即使没有考好,也能拿着看上去不错的成绩单回来,高高兴兴地向我汇报了。对我而言,比起女儿不尽如人意的分数,我更不愿看到她为了分数而学会欺骗我们、跟我们撒谎。如果能用借分换取孩子的“轻松、诚实”,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有“利息”才能激发动力

  莫锡众53岁公司职员

  我当过多年教师,深知分数是学生的至尊,家长的命根,也十分理解那些经常在“边缘”徘徊的学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切肤之痛。

  毋庸讳言,需要“借分”的学生,大都成绩不太理想,60分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用他们的话说,是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徘徊,距地狱近在咫尺,离天堂仅一步之遥。

  “借分”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次弥补的机会,其作用不啻于救命稻草。有时候,就是多了这区区一、两分,他们不但可以顺利过关,而且也不用担心回去无颜面对父母,更不用为应付补考而放弃假期,没完没了地复习补课……

  坦白讲,我比较赞成有条件的“借分”,也赞同一次“借分”最多不超过5分的规定。不过,所谓的借1还1,看似公平,实质不尽合理。因为分与分之间的“分量”是不一样的,从59分进到60分和从61分退到60分,同样是一分之差,性质截然不同。前者可谓性命交关,后者则宛如鸿毛,无足轻重。需要指出的是“无息贷款”式的“借分”,非但不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相反还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惰性,反正得来容易,还之轻松,何必只争朝夕?

  我主张“借分”事先得有约定,借1必须还2甚至更多,只有实行“有息贷款”,才能使“借分”的同学有一种负债感,从而才能痛定思痛,引以为戒,化紧迫感为动力,下功夫去迎头赶上。

  【我有话要说】

  借分容易,还分难。老师大胆地把分数借出去的时候,想到过怎样把分数收回来吗?没有有效的制度确保分数能够有借有还,我看分数就不应轻言出借。

  ———阿蒙

  我认为“借分”完全是自欺欺人,实不可取。众所周知,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评定,虽不能说十分清确,但不乏真实可信。如果考试不及格可以借分,并因此蒙混过关,这岂不是误人子弟且又误导家长吗?一旦高考,差一、二分进不了大学,你还能指望“借分”吗?!

  ———陈剑华

  如果我是老师的话,我只会借给50几分的,因为从不及格到及格我还能理解,但如果90几分的学生要来问我借的话我一定不会借,因为这实在有点分数崇拜的味道。

  ———林建

  我觉得“借分”的办法偶尔为之尚能起到激励学生积极性的正面作用,如果长此以往则会令学习差的学生陷入拆东墙补西墙的泥潭,最终导致“分”台高筑,积重难返,所以学习上的困难户要想真正“脱贫致富”,还得卧薪尝胆,勤学苦练,这才是提高学习水平的不二法门。

  ———皇甫琦峰

  该学校的制度十分像信用卡,借了花,花了还,给了学生一种错觉:分数是用来做形象工程的,不够可以借一点,大不了日后还,只要能救急,过个好年、放个好暑假。这样的想法有问题。

  ———施圣陶

  借分制只是老师为了促进教学的一种应对措施,我觉得想出这个办法的老师是动了脑筋的,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的。这是一位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的心声。

  ———beipo (记者顾筝 张玉婷)

  记者手记 为师者,为高分者也?

  又是一场考试落幕,又是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又要拿着成绩单回家见父母了。手中分数不尽如人意的孩子,此时一定想“老师现在能借几分给我多好啊”,他一定期望能挥扬着漂亮的成绩单一路小跑回家,换来父母的微笑甚至奖励,然后心中庆幸,太好了,这个寒假可以开心地玩一把了。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得个好分数多半是为了父母,小半是为了玩。

  长大了,才真正明白当初父母口中的“读书不是为了我们而是为了你自己”这话的含义,读书的目的并非为了拿几个好分数,而是要拿到一种叫作“知识”的东西。现在还有几人能忆起上学时某次考试的高分?倒是某老师的一句经典语录仍在被不断引用,或是那些实用的计算公式常常被用到生活当中。

  分数跟知识的道理,学生们不明白,难道现在的老师也越来越分不清仲伯?你把分数借来借去,终究还是在几个数字上兜圈圈,兜来兜去不过是数字的加减,其结果不过是孩子成绩单上的分数一个个变好看了而已。有道是:“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尚未听闻“为高分者也”之说。说借了分后能够激励学生去还分,但依笔者看,如果学生仅仅为了还分数而读书,这样的激励,我看还不如不要的好。老师们与其花精力在借分还分上,还不如花心思告诉学生,这次考试你为什么考得不好,需要补哪里的缺,帮他找到真正的原因是为上策。更能体现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张玉婷)(责任编辑:刘丹)

  /图片:

  ··········

  发表评论: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