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百名外学生被美名校相中 哈佛招生冲击中式选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28日08:11 新华网

  百名外何以被选中?

  近日,在复旦附中400名高三学生中排位100名之外的汤玫捷,最终被哈佛选中,而且成为全球极少量被哈佛提前录取的优秀学生之一

  “汤玫捷的成绩并不是最好的,在学校属于中上水平。但她的社会经历、沟通与领导
能力无人可及,是典型的学生领袖型人才。”复旦附中校长谢应平评价说。

  谢应平举了一个细节:学校一次文艺演出,口才与表达能力堪称一流的汤玫捷无疑是最佳主持人选,虽然老师、同学对她大力推荐,但她执意要把机会让给别的同学,而自己却担当起最繁琐的后勤工作。“在学校,她总是把最好的表现机会让给其他同学,自己甘做绿叶陪衬。工作中她就像一块磁铁凝聚并影响着周围同学。”

  汤玫捷小学时担任上海电视台少儿频道摄影记者;初中时独立创办网站;高中时荣获上海高中生辩论赛最佳辩手称号。此外,她还在艺术类、文史类、学科类等多方面荣获市级、国家级奖项,是上海被授予市、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最多的学生之一。

  2003年9月,汤玫捷作为中国两名学生代表之一,赴美国西德威尔高中交流学习一年。汤玫捷在西德威尔学校第一次引起大家注意,是入学一周后的一场校际曲棍球比赛。训练仅四天、作为替补上场的汤玫捷,赛场上一路带球狂奔,在与对方守门员近距离对峙中勇敢地反击得手,这个极富“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进球让她赢得了全场喝彩。

  事实上,汤玫捷比赛前四天才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做曲棍球。此后,汤玫捷成为了主力,经常随校球队一起参加其他州比赛并频获佳绩。

  在哈佛大学读大四的师兄张敏华曾向哈佛国际招生部的负责人打听过他们录取汤玫捷的情况。张敏华向新华社记者透露说:“哈佛之所以选择汤玫捷,三分之一是看中她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较好的学术功底;三分之一是因为她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和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交际沟通能力。此外,通过老师的推荐信,哈佛被汤玫捷的勇敢、热情、风趣、幽默,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打动。”

  选拔:选才?选分?

  当得知被哈佛录取时,汤玫捷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庆幸自己“不用高考了”。汤玫捷说:“不是因为我害怕高考,而是害怕单单这一次考试足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文/新华社记者刘丹)

  中国高考:一场赌博

  哈佛招生:宽容自由

  高考带来的恐惧感,对现就读于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经历过三次高考的小李来说,至今心有余悸。小李回忆说:第一次高考,我的分数超过重点本科线20分,但由于离第一志愿上海交通大学的录取线还差几分,而第二志愿往往很少被高校考虑,所以不得不被排除在大学门外;第二次高考,考分终于高过上海交通大学录取分数线8分,但仍然没能被录取,原因是我的分数并不靠前,无奈再次与大学失之交臂。第三次高考,我也就打消了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的念头,以高分考入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但三年的复读生活磨灭了我许多斗志,人也变得没有自信了。

  “分数优先——志愿优先——再分数优先”我国现阶段的高考选拔简单地遵循这一原则。“在我国,大学的录取过程就像是一场赌博,分数背后,不乏运气成分!”复旦附中校长谢应平说。

  哈佛的选拔宽容而自由。哈佛大四学生张敏华透露,在哈佛大学,有音乐天才与数学蠢材并举的学生,有从未上过高中却拥有数个化学奥林匹克金奖的学生,也有在公益与慈善事业中默默奉献的学生……每位学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及常人无可比及的特质,但事实证明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

  “哈佛在要求学术的同时,更看重学生的发展潜力和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在哈佛招生中,每年都有三分之二的‘状元’学生被拒收,原因是除高分外,他们‘一无所有’。”张敏华说。

  “分数只能成为选拔人才的‘之一手段’,而不能成为‘唯一手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晓威说。美国许多著名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几乎涉及到学生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而与学业分数相关的评价仅占到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责任编辑:孙佳悦)

  /图片:

  ·········

  发表评论: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年春运
中国女将征战百年澳网
关注2005考研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第12届中歌榜揭晓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慈禧曾孙口述实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