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河北省青县定向培养人才无一回村引发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17日08:37 新华网

  新华网石家庄2月16日电 题:花钱育才为何用不上?--河北青县定向培养人才无一回村引发的思考

  张涛

  因缺少人才,河北省沧州市青县清州镇2000年尝试性地在所辖各村选拔54名农村青年
到沧州市农业学校深造,镇村各负担一半学费,协议规定学生毕业应回村效力。然而,因镇里难以提供就业岗位及学生自身择业观念等原因,学生毕业后纷纷离村另谋出路,“实验”宣告失败。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政府花钱育才落得一场空,折射出农村人才“既短缺又闲置”的奇怪现状。

  农村人才贫乏,定向培养以“解渴”

  2000年7月,青县清州镇与沧州市农业学校达成协议,决定举办一期“农技专业清州班”,为各村定向培养具有中专学历的专业人才,以弥补农村人才不足。

  谈及初衷,时任镇党委书记的于保森说,农村急需具有专业技能的经济带头人,而年轻人多年苦读考上学后一般不再回村,定向培养人才是逼出来的做法。各村按人口数量确定了上学指标,农村青年要想获得这次上学机会,须具有初中毕业证,通过本村村民代表推荐,并参加镇里组织的选拔考试。因为可以由镇村负责每人三年6000元学费,毕业后还可由镇里安排工作,众多青年踊跃报名,竞争很激烈。

  据一些被录取的学生介绍,54名录取者中大多数是在家务农几年的非应届初中毕业生。为通过层层选拔,不少人托亲戚、走关系,因此被录取者中相当一部分是村干部子女或亲属。

  为了使学生毕业能回村效力,当时镇政府同每名学生签订了协议,规定“学生毕业后由镇政府安排到村街工作,要服从镇里分配,未经同意不得自谋职业”。

  原定计划搁浅,学生纷纷离村

  然而,好的初衷并没有实现。54名学生2003年7月毕业后,没有一个按协议规定由镇里“利用”起来,他们在各村“待业”一段时间后,纷纷离村另谋出路。

  王兴亮、张培元等几个学生说,十几个学生2003年6月去镇里询问工作安排的事,一个干部答复说镇里换了领导,政策有变,一时没有岗位,得自己找工作。

  可是,当时镇里尚欠5万多元学费没交,学校一直不给发毕业证。没有“硬件”,多数学生只能找一些跟所学专业不相干的体力活儿,直到不久前镇里才交齐了钱领回毕业证。

  据介绍,学生们普遍都在沧州市和青县县城打工。记者见到张会来时,他正在沧州市一家纯净水店当送水工。他说,毕业后一直留在沧州,干了半年大车司机,整天出远门,觉得太危险就辞了职,现在送水每月收入500元。

  他抱怨说,自己是看中镇里当时承诺在村里安排工作才报名的,没想到会这样,3年书真是白读了。

  清州镇党委书记陈瑞龙说,如何使用这些“人才”,现在没有什么好办法,镇村出学费供青年上学只能算“义务劳动”了。

  定向培养的人才为何用不上?

  农村一方面缺人才,但培养了人才又使用不起来。对此,干部和学生各有说法。

  清州镇党委书记陈瑞龙说,定向培养人才的最终落脚点应该是“学成回乡,重在实用”,但就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这些20岁出头的毕业生,虽有专业知识,但并不容易找到用武之地:想让他们成为致富带头人,利用所学专业技能发展种植养殖,但他们年纪小,还不太具备相应的创业能力,镇里也不敢轻易拿出相应的扶持配套资金让他们冒险;想让他们充实到村干部队伍里,但目前“两委”班子都要搞民主选举,他们缺乏群众基础,自然无法在选举中与他人竞争。

  同时,张会来等学生承认,许多人对上学期望太高,总想回村当个干部,或从镇里领办个经营实体,结果这些都落空了。

  也有的学生说,当时违心签了协议,其实毕业后并没有回村的计划,镇政府这样放任自流正好中了他们下怀。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清州镇定向培养实用人才是一个有益尝试,但配套措施没有跟上。要使人才在农村“用得上、留得住”,基层政府一方面要下大力创造就业环境,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的使用约束机制,防止一些人以读书为踏板脱离农村第一线。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彩 信 专 题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金鸡送福
恭喜发财图铃拿来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