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30年抚养费达49万元 我国育儿成本增长速度惊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2日09:31 新华网

  一项区域调查显示,0岁到30岁子女的父母在2003年中平均育儿花费之和竟达49万元!针对育儿经济成本激增现状,调查组织者、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安琪强调——

  49万元这一调查结果不能推论全国

  记者:您的调查结果是否意味着今天30岁的未婚子女已花了家长49万元的抚育费?

  徐安琪:这次调查的样本是我们从上海市徐汇区36个居委会随机抽取的。其中,哺乳期、幼托期、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和未婚不在读7个阶段各有100多个样本。由于不是从0岁开始的追踪调查,49万元并非目前有30岁子女的家长已支出的成本,而是以2003年物价水平为基准,0岁到30岁子女的父母在1年中平均育儿花费之和,包括饮食、教育、信息和医疗等费用。

  徐汇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略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所以,调查结果主要反映了徐汇区的实际状况,或基本代表上海市区的一般状况而不能推论全国。

  记者:您觉得这一数据与调查地居民的收入是否协调?

  徐安琪:以往对养孩子成本方面的研究多限于16岁以下孩子的经济成本。把调查范围扩展到30岁以下未婚子女时,计算出的数据就明显放大。

  从调查结果来看,前6个阶段的孩子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平均为四到五成。说这个比例不合理吧,恐怕家长大多心甘情愿去付出。经济学理论认为,家庭生育行为是一种符合经济理性的社会行为,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基本准则,但生育、抚育的社会行为又和纯经济行为不同,它融合着心理情感因素,具有模糊性、间接性和潜在性等特征,往往难以精确估算和比较。

  近年来,我国育儿成本增长速度惊人,原因是多方面的,含有不合理成分

  记者:很多家长抱怨现在养孩子费用太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徐安琪:养孩子成本增长迅速是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近年我国育儿成本增长速度惊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育、医疗等保障体制的改革使家庭自费成本显著上升外,随着住房商品化、货币化的推行,成年子女尤其是儿子的结婚住房成本很多转嫁到家长身上。社会劳动力过剩使一些低学历、少技能的子女择业困难,也增加了家长负担。另外,一些新的消费成本,如信息费、保险费等也不容忽视。

  当然,这种增长的确有不合理成分。比如,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盲目“滋补”。在我们的样本中,从小学生到研究生阶段有五成孩子2004年请家教或参加各种补课、培训班。另外,学校的违规收费也加重了父母的育儿负担。至于为了理想学校或专业而支付的择校费、赞助费、降分录取费和转专业费等,已属见怪不怪了。还有一些家长给孩子买名牌服装、过豪华生日,花费很大。

  并非在子女身上花费越大,对子女发展越有利

  记者:父母付出的经济成本与孩子的学业成绩、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相关性有多大?家长怎样才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育儿回报呢?

  徐安琪:经济上的高成本对不同孩子的成效具有差异性。调查发现,并非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经济成本越高,就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越有利。有些子女学习或工作出色的家长表示从未给孩子请过家教、上过补习班。他们注重和孩子沟通交流,把精力和经济更多放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表达和生活自理能力,激发自信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上。可见,养孩子的高经济成本不是万能的,而是可以替代的。优化孩子抚育成本的结构,提升单位成本的效用,或许是一个以较少的成本获得更多回报的理性选择。从小在孩子身上多花些时间、投入更多的感情和素质教育成本,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应高于政府同级财政的增速,应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来降低孩子的教育成本

  记者:经济水平不同的家庭对孩子教育投资的能力差别很大,如何保障低收入家庭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呢?

  徐安琪:根本在于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财政投入增长的速度应高于各级政府同级财政增长的速度,应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来降低孩子的教育成本。另外,这次调研发现大学生、研究生年均学杂费达13000元,一些下岗、病残或发生变故的经济困难家庭肯定吃不消。高等教育自费成本过高有违社会公正,学校不应将过多的经济成本转嫁给学生,应该进一步完善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等制度,保障贫困学生与其他家庭的子女受教育的同等权利。(记者 曹红涛)(来源:人民日报)


 
推荐】【 小字】【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