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 专家:研究生热该降温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09:53 新华网 | |
新华网哈尔滨3月2日电(记者李国红、胡国香)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兴起考研热,各高校也纷纷申请硕士点争抢生源,但导师指导不到位,学生找不到科研课题、就业面临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一些教育和社会工作者认为,由扩招带来的诸如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和创新能力减弱等问题应引起关注,研究生热也该降降温了。 黑龙江省一位理科院校的2004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告诉记者,她是这个学校申请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以前是一位导师带两三名研究生,而现在一般一位导师带七八名甚至是十多名研究生,在黑龙江省某高校,一位导师甚至带了38名硕士研究生。这种情况下,不仅老师吃不消,学生也都怨气冲天。由于带的学生多,导师根本就不可能花太多心思在单个学生身上。师生之间,一两个星期、一两个月甚至一年半载不谋一面也是有的。 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他们有一门课按课程表安排是一周一次,但整学期这位老师就上3次,因为他是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太忙了,加之社会上有不少兼职,根本没时间给学生上课。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近几年,很多高校都不约而同地扩大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有的学校增加比例之大令人吃惊: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学院的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2002年有硕士生2人,2003年上升到98人,到2004年已经到了160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2年到2004年硕士招生人数分别为35、132、271人;黑龙江科技学院2002年、2003年都没有硕士点,2004年申请了4个专业的硕士点共招60名硕士生。哈尔滨理工大学2002年招硕士生260人,2003年升到355人,2004年达506人。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扩招后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普遍下降。有的自入学至毕业一直都找不到研究课题,不知自己该研究什么,更不知怎样研究。 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小王告诉记者,对于他们理科生来说,很多时间都用来做实验,一般一个课题3个人就能完成,老师通常会选3个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做,但现在一般的导师都不止带3个学生,这样剩下的就被闲置了,毕业论文只能停留在理论水平,另外由于同一专业的研究生过多,导致完成毕业论文时都比较困难,“创新点因为人多而变得分散,选题变得重复”。 一位姓顾的文科硕士研究生对记者说,本来论文是读硕士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她的同学中,完全自创完成论文的几乎没有,只是看大家“改头换面”能力的大小,她同学中有的直接从网上拽下一篇论文,然后做简单的“拼盘”后,就交给老师了,里面有些具体内容甚至连自己都不太知道。 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常存库对记者说,许多在校大学生,往往把报考研究生看作是改变自己人生命运的捷径。从研究生报考当初,就有太多的人没有端正自己的心态,“你以后想做什么”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单纯为了回避就业难度去考研,他们的目的就是想得到一张文凭,为自己就业镀金,把读研当成一种就业的手段,这样读起来就很难不对付。 2002年,宋丽考取了黑龙江省一所大学的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三年专业学习后,宋丽才发现自己当初的选择有些不妥,她说:“当时只看到了研究生的学历重要,以为考上研究生就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没有想到专业问题,像我学的化学专业只能进高校和化工厂,而这对于女生来说都不是容易的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依然有很多女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性别歧视,黑龙江省某高校硕士毕业生李伟说:“我的家庭条件已经不允许我继续考博了,我只能就业,只能和本科男生去争位子,问题是到现在我也没有争到。”李伟说,今年她所学的研究生专业有4个人毕业,明年就有9个人毕业,“‘物以稀为贵’,研究生一多,什么光环都不存在了。”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朱宇博士认为,由于研究生教育质量下降,泡沫太多,研究生头上幸福光环正在褪色,硕士这一高层次人才群体价值迅速贬值,最终的结果是“香饽饽不再香”。 朱宇分析,随着党政机构改革的深入和事业单位改革的开始,压缩编制,裁减冗员,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还会明显下降。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人才成本的虚高,高学历人才消费开始降温,老板们也开始按岗选人。公司在招聘时不太苛求学历,本科生能胜任的工作就不用硕士生来做了,甚至有些单位更倾向于招本科生,只有在专业知识要求非常高的研发岗位才需要招聘研究生,而一般的技术、管理类岗位,企业更注重的是经验。这样一来,在与本科生的竞争中,很多硕士生即使有高学历,也没有优势可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