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不同年龄层次高考经历者谈:"那一年我参加高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7日16:25 龙虎网

  【龙虎网讯 】上世纪50年代,老林——一巴掌打出的高考生

  老林是1958年参加高考的,高考对老林来说,已是47年前的记忆。但是,当记者提起高考的话题时,老林还是如潮水般地打开了话匣——由于那个年代太特殊,记忆也太深刻,至今记得最清楚的是爷爷在高考前给自己的一巴掌。

  老林的老家在江苏涟水,他3岁时,参加革命的父亲就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了。4岁时,老林的母亲由于家境实在太困难而改嫁了。从此,老林就和爷爷奶奶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老林的爷爷曾经读过几年私塾,坚决要求老林读书,一直到老林到县城上高中,爷爷都坚持把家中最好的粮食留给老林。到高三时,老林的爷爷奶奶年龄也大了,家里的劳动也无法承担,家境愈发贫困。一次爷爷到学校看老林,还带去了家里仅有的半袋胡萝卜,老林当时就有了一个念头,想退学回家帮忙让爷爷奶奶少受点罪。正好那个星期,学校组织学生劳动锻炼,那个年代正好是“大跃进”大炼钢铁时期,看到风箱拉出的风呼呼地吹,火苗烧得红红的,老林坚定了决心,退学回家劳动。那个星期天,老林回家,午饭时,老林放下碗筷,对爷爷说:“书我不想念了,回家劳动,日子也能过好点。”话音未落,爷爷就一个巴掌打过来:“家里再穷,也要供你把书念完,你一定要考上大学”。老林回校后,再也不敢想回家劳动的事情,那一年高考,老林拿到了南京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老林感慨地对记者说,多少年过去了,但始终难忘爷爷深沉的爱。

  上世纪60年代,老孙——考场上最担心500只鸭子

  提起41年前的高考,快退休的警察老孙能回忆起来的就两件事:考前母亲送来的10个熟鸡蛋和在考场上为家中的500只鸭子着急上火。

  “我那时候高考,家人和自己基本上没有感觉,社会也没有这么重视。”1964年的初夏,时任学校学生会主席、班长的老孙即将参加高考,优异的成绩让他不用为能不能上大学而发愁,唯一让他发愁的就是去学校的路费。为了筹集去学校的路费,在高考前半个月他特地请假回家了半天。“我要养鸭子赚上学的路费,考试前让妈妈先替我照看半个月,考完试我就自己回来养。”父母没有反对他的决定,母亲替他从炕坊赊来了500只刚刚孵出来的小鸭子。解决了路费问题,老孙连夜回到了学校,拿起了书本。转眼就要高考了,在考试前一天的中午,母亲来到了距离老家100多公里的学校,把正在球场打篮球的老孙叫了下来,从随身的包裹里掏出10个鸡蛋,说了一句“考完试就回家,鸭子圈在家里不上膘!”之后,便回家了。1964年整个中国刚刚度过困难时期,10个鸡蛋差不多是普通家庭一个月的营养。在吃完10个鸡蛋后,打着饱嗝的老孙走进了考场。他说,“1964年的高考试题难度怎么样,已经记不起来了,不过我基本上是考完一门忘记一门,在考最后一门的时候我突然惦记起家中的500只鸭子来。”高考一结束,他就回家专心伺候鸭子了。半个月后,高考成绩公布,他的成绩全市第三名,8月28日一大早,他正带着鸭子在河边散步,村上的通讯员给他送来了南京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单。

  上世纪80年代,吕明——轻松应考成绩超常

  吕明今年已42岁,现在某省级单位工作。在向记者介绍他当年的高考时,他说:“我参加过两届高考,分别是1980年和1981年,第一年落榜,第二年成绩居全县第二,因此,高考给我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高考要想取胜,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而考时的轻松心态则能让人超常发挥。1980年那年,我才16岁,在班上,我的年龄是偏小的,完全处于不懂事的年纪。不知不觉中,那一年的高考时间到了,一门门地考,总体觉得高考题目不易,高考成绩出来后,与录取线稍差一些,成为了落榜生。班上,有同学被外省的财经学院录取,全家喜气洋洋,邻居都夸这孩子有出息,家人也似乎脸上有光。父母没有埋怨,但他们有着抬不起头的感觉,我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一夜之间,我猛醒过来,觉得高考是多么重要。我暗暗发誓,一定得考上大学。在考上大学的同学离开小镇到繁华的大城市中的大学报到的时候,我又回到了熟悉却又让人多少有些伤感的中学教室。在这里,我花费了一年的时光。我认真地复习,学习上所用的时间比前一年要多得多,有时,可谓到了疯狂的地步。

  时间过得真快,1981年的高考又来临了,也许是准备得十分充分,上考场时,我竟十分轻松,答题时也极为顺利。我平时喜欢文学,记得那年的作文题是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读《毁树容易种树难》,联系实际发表感想,要紧扣原文,具体恰当’,我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做完了作文。那年是在考分出来前即填报高校志愿的,我的班主任是历史老师,我选报了重点大学的历史专业。结果,我以第一志愿被录取。”

  上世纪70年代,老周——21个才录取1个

  “高考是1977年恢复的。这一年,我已经30岁了,刚从苏北农村回到南京,幸运地参加了高考。我记得很清楚,那年全国报考总人数是570万,当时是骇人听闻的,录取计划是27.297万人,录取比高达21∶1。”南京某机械厂工程师老周这样回忆着高考。在他印象中,这是有史以来高考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年。“那年高考不像现在是夏天,当时是在冬天举行的。记得考场条件不好,寒风吹进了窗户,冻得浑身发抖,身上裹着一件军大衣,里面是一件灰布衬衣,考试完了,手上都长冻疮了。在我那个考场,一对我认识的父子就坐在我身后考试,这样的情况在刚恢复高考那几年特别多。”“记得报纸上说,和我一起参加高考的有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录取的时候,国家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中国人重新拿起了书本。四年后,首批本科毕业生走上了社会,并很快成为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所以我和那些同学分外感激邓小平。”

  上世纪90年代,李林——关注越多压力越大

  “关注越多,压力越大。”李林是1994年参加高考的,当时,高考的升学率还不像现在这么高,“上大学”依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她说,“在这种氛围下,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有些紧张,我也不例外。因为实在太紧张了,高考三天里我几乎粒米未进,就连家里专门为我准备用来提神的桂圆水也给吐得精光,吐到后来连胆汁都吐出来,最后不得不每天依靠注射葡萄糖来维持精力。同时,高考三天里,我的睡眠也极差,几乎无法入睡,不得不靠母亲整夜整夜不停地帮着按摩头部解除焦灼感。更‘残酷’的是,1994年的夏天出奇的炎热,所有的考场都放置了冰块降温。尽管高考已经过去了11年,可是我一想起当时自己的‘惨状’依然心存后怕。”

  她坦言,“我之所以这么紧张,完全是因为家里的无形压力太大。自打我进入高三年级,全家人就完全进入备战状态,父母停止了一切娱乐和社交活动,不仅对所有的亲戚朋友来访举起了婉拒牌,就连电视和收音机也被彻底‘封杀’。虽然父母从未当面要求我考上怎样的学校,可是那种‘临战’气氛明显令人压抑、窒息。为了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我下定决心要考出高分,让父母脸上增光。谁知越是这么想,心里偏就越紧张,也就导致了我在高考三天里的严重呕吐失眠。结果,那年的高考中,一直处于年级前三名的我落到了年级50名之外。”

  本世纪初,于露——那年我被“冻”住了

  于露是南京某高校大四的学生。回忆起2001年的7月7日,她竟忍不住打了个颤,用“冻到骨头里”形容自己的感受。

  不同年龄层次高考经历者谈:那一年我参加高考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