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高考专题 > 正文

关注高考变迁:28年迈了十大步(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9日01:43 北京娱乐信报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今年,已经28年。28年,高考制度在争议中变革、发展,从一年一考到一年两考,从全国一卷到全国多卷,随着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考多元化改革的步伐也越来越紧。

  高考档案10大关键词

  恢复高考:报名人数达570万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提出,从本年起,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大学生制度。当年报考人数最终达到570万!录取人数是27.297万人,考试录取比例只有29∶1。

  高校收费:学费从此年年长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8年这漫长的数十年中,中国高等教育一直都是“免费的午餐”。到了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高校学费开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轨,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3+X”:治疗偏科的良药

  为消除普遍存在的偏科弊病,1998年下半年,教育部提出“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方案。新方案在1999年逐步推广至全国。

  网上录取:6年时间基本普及

  1999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组织了10个省(区、市)和北京大学等400余所高校进行了网上录取试点工作。目前,高考网上录取基本普及。

  高校扩招:108万到475万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今年全国高校招生计划475万。

  春季高考:磕绊5年前途不明

  2000年1月,北京、安徽等省市开始实行春、夏两季高考招生。但从诞生第一天起,春考就被考生用一种怀疑的眼光审视。

  高考年龄:取消年龄婚姻限制

  2001年4月2日,教育部宣布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高考时间:整整提前了一个月

  为了消除炎热天气给考生带来的发挥失常的隐患,2003年,夏季高考时间由传统的7月7日提前到6月7日。

  自主招生:高校自主权扩大了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今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42所。

  自主命题:今年高考卷有15个版本

  2003年北京、上海两地试行高考自主命题后,今年高考考场上共有15个版本的高考试卷。

  专家点评

  高考会一直改但不会取消

  “高考会在目前的框架内持续不断改革,但高考目前不会取消的。”昨天,北航高等教育研究所郑晓齐教授针对实行了28年的高考制度进行点评。

  高考改革曾经中断

  从1977年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末,高考几乎没有大的改革。郑晓齐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称,1977年高考匆忙恢复,超过50%的考生不是应届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高考考生才以应届为主,高考制度步入正轨。

  郑晓齐教授说,我国的考试研究曾一度中断,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进行考试研究。

  多元化是改革趋势

  针对扩招、各地自主命题等高考改革,郑晓齐教授说,20世纪90年代后,考能力的概念体现在高考中,各地自主命题带来的是教材的变化,导致考试内容的多元化。

  郑晓齐教授认为,人均GDP增加,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越强烈,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来临,高等教育精英教育弱化了。要化解高等教育的需求强烈的矛盾,高考必然要改革,多元化是高考改革的趋势。

  高考是社会的润滑剂

  “高考承担着太多的社会使命,是不会取消的。”郑晓齐教授说,高考可以改变命运,是社会财富的二次分配,它和社会经济紧密挂钩,是整个社会的润滑剂。

  信报记者郑超
关注高考变迁:28年迈了十大步(组图)
1977年考场

关注高考变迁:28年迈了十大步(组图)
2005年考场

  28年的距离就是从29比1到2比1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也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当时的录取比例只有29比1,而今年的高考录取比例已经是2比1。新华社发

  相关专题:2005年高考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