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博导“下岗”的深层寓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14:05 新华网

  张桂辉

  据报道,今年初以来,吉林大学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改革,低聘、未聘、缓聘、解聘了186名教授和副教授,占该校原有高级职称人数的近1/10,其中包括12名博士生导师。同时,越级聘任了6名年轻教师。近日,学校又规定,被低聘的博士生导师于2006年停止招收博士生。

  一所高校,一次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就有近1/10的拥有高级职称者“下岗”。这一方面凸现了吉林大学从严治教,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今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一,能上不能下。多少年来,教师职称评聘养成了只能上、不能下的“习惯”。由于只上不下,一些被实践证明不能胜任本职的教师没有适时低聘、缓聘或解聘,年复一年,积少成多,“南郭先生”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不足为奇了。

  其二,名实不相符。有道是多年媳妇熬成婆。过去的“官场”有此现象,职称评聘也不例外。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水平高低、能力强弱,到了“年限”其职称就得上、就该上,仿佛天经地义、理所当然。否则,就闹情绪、泄私愤。于是乎,领导也好,组织也罢,只好网开一面,给予“照顾照顾”了。加上以往职称评定机制中存在的一些不严谨、不科学,以及标准不一致等方面的问题,高级职称教师中名不副实者不乏其人。

  其三,“爱岗”不敬业。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有的教师“爱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个人获取名声和经济利益;有的教师把教书当作“副业”,更有甚者把“讲台”当“柜台”。因而,职称一经评上,便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久而久之,其教学水平自然也就“不进则退”了。

  随着用人机制的改革,“官场”上的“太平官”难当了。由此推论,教授、博导“下岗”,应该说在情理之中。但吉林大学此举经媒体报道后,教授“下岗”一时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话题。由此可见,教师职称评聘能上、不能下的“习惯”何其根深蒂固。

  有道是,学高为师。一名教师倘若没有“一桶水”,怎么可能给学生“半桶水”,又如何能担当得起传道授业的神圣使命?从这个角度讲,吉林大学的改革,打破了教师职称终身制的陈年规矩,堪称开了先河。然而,此举更深层的意义还在于它向全体教师敲响了警钟:教师也要增强危机感。名不副实、误人子弟的教师,不论其职称多高,迟早都是要“下岗”的!(编辑:孙爱东)(来源:半月谈)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