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比赛留学生队夺魁 引人深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6日08:38 新华网 | |
“呱呱坠地”不能读作“guaguazhuidi”,“炙手可热”并不是东西太烫手的意思……在最近一次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这一结果让大多数评委大跌眼镜。“正如古话说的,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不少中国学生并不领会母语的优美,对母语的研究少之又少,倒是留学生更愿意花时间研究中国文字背后的文化现象”,复旦中文系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傅杰教授说。 作为每年一度的传统项目,复旦汉语言文字大赛主要考查汉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汉字的结构、多音字的读音、成语解释等,每个学院、系都组队参加。留学生队过去常常是倒数第一、二名,这次却跃居第一名。中国学生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优势大大减弱,而在需要表演的部分,又不如留学生放得开,最终输给了留学生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考虑到刚刚参加过高考的学生在汉语基础知识上比较扎实,许多学院都是以一年级学生为主组队参赛的。 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逐年提高是这次留学生队力夺第一的重要原因。复旦教务处徐老师介绍,现在复旦的留学生与过去单一到中国来进修汉语不同,大多数都有相当汉语基础,是到中国大陆来念学位的。此次参赛的选手中,新加坡的小林和韩国一位学生都是中文系研究生,俄罗斯学生则正在旁听博士生课程。 相比之下,留学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更为关注,这也使他们对汉语言有一个比较宽的理解面。比如,有的韩国留学生在学汉语时,对于汉语中拟声词和英、韩等语言拟声词的区别非常关注,并从中研究各国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感情。 比赛评委陈光磊老师表示,得知比赛结果时,心情颇为复杂。他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特质标志,留学生队夺冠说明外界正在积极关注着汉语及中华民族,对此我们应该感到欣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国学生在把目光转向其它语言的时候,在母语的学习上也应该投入更大的热情,至少在常用、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应该掌握得更扎实一些。 短评 领悟母语的优美 汉语言文字比赛,留学生队夺得第一,主要由刚从激烈高考中脱颖而出的中国学生组成的各支队伍,只能依次往后排。这个情形,颇令人思索。 一方面,此事表明我们的留学生培养水准高,参赛留学生层次不同一般。而更需引起注意的,则是问题的另一个侧面。 虽然从牙牙发声开始,我们就在使用母语,但要真正领会并享受到母语的优美,却必须经过系统教育和精心钻研。由小学至中学,由认字到作文,我们遵循着一条无可挑剔的母语教育。在这条路的前面,是高考的门槛。为了全力冲过这道门槛,母语教育也渐渐变得“现实”,范围局限于课文和一些指定的读本,作文也有各种“可资借鉴”的范本。潜心体会文字之优美、到自然中去印证语言的活力,对学生而言,都成为奢侈的梦想。而离开了“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环境和心情,我们对于中国语言优美的领悟总难免会打些折扣。 作为越来越强势的国际性语言,汉语吸引了无数异国学子,这也正是向世界展示汉语优美品质的大好时机。问题是谁来承担这一历史重任?留学生队夺冠的新闻,提醒我们,有必要对现行母语教育的理念、内容、途径等进行认真审视。(作者:姜澎)(来源:文汇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