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谁来“拆”教育之“违”(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09:33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合肥晚报

  眼下,省城合肥大拆违行动正势如破竹地进行,即使风雨也挡不住“拆违”之步伐,但非常遗憾的是,另一种无形的、更为可怕的“违规”正悄无声息地,甚至肆无忌惮地进行——这就是义务教育之“违”。

  教育之“违”在哪里? 我市不少学校,尤其是“名校”,一个几十平米的教室里竟坐80左右的孩子——这是不争的事实。

  教室里黑压压一片。那些可爱而生动的生命个体,脸上写满了无奈与压抑,就连授课老师下位巡视恐怕也寸步难行了。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又如何″动″起来?

  据笔者所知,我市有的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认识清醒,本着从本区实际出发,在已有“名校”的基础上,再着力“打造”几个可与“名校”媲美的学校,这就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然而,有的区的举措,令人实在不敢苟同。本来就好的学校,即“名校”,其教育主管部门在招生计划、教育投资、人员配置等等方面都不遗余力地倾斜,而对其它发展中的学校甚至不屑一顾,这就必然形成“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的马太效应——教育的发展严重失衡了。

  教育的失衡,带来的必然是“借读”成风。“借读生”的费用到底该收多少?物价部门早就有规定,可眼下“借读生”的收费又是多少呢?乱收费“一票否决”是否形同虚设?教育之“违”远不止这些。

  “名校”的一个教室为何要容纳那么多学生?“名校”领导难道不知这有违教育规律?显而易见,学生人数太多,远远超过了学校的实际规模及其配套师资。但综观一个区,每年小学毕业生人数与该区初中学校的容量大体还是相配的。那么,“名校”的生源从何而来?答案只有一个:借读生。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孩子要上学,且要上“名校”之学。不少家长不惜血本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到“名校”而感到兴奋,但从省城老百姓的实际收入来看,确属无奈之举。

  一个区,打造″名校″,受益的是否是孩子?那到底是谁?

  据笔者所知,受益的无非是所谓的“名校”——一方面,″名校″获得了政府经费的支持,另一方面,“名校”更出″名″。财源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对于主观部门来说,可谓政绩突出——有了形象工程。

  但是,一个区,一所“名校”,势必造成“名校”的垄断地位。按照经济学家们的理论,行业垄断必然失去竞争的活力,必然形成腐败。事实也正如此。不在“名校”学区的孩子要“借读”“名校”,不求爹爹,拜奶奶,托人送礼,还有何途径?无庸置疑,这是“借读”的“潜规则”。“借读名校”就成了某些群体和私人谋利的工具。

  违法建筑,受利益驱动,教育之“违”又是什么使然?教育之“违”显然是对教育公平性的践踏,是教育非均衡话发展的产物,严重悖离了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

  省城的违法建筑正一个个轰然倒下,“拆违”有市长、副市长“挂帅”、“督战”,对于影响百年大计的教育之“违”,谁来拆除?!
谁来“拆”教育之“违”(图)
(来源:合肥晚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