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轻轻松松,陪孩子快乐成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0日09:15 荆楚网-楚天金报

  荆楚网(楚天金报)记者 郭会桥 报道:

  “孩子越学越累,自己也越管越累。”许多家长谈到孩子时都为这个问题头疼:孩子学得很辛苦,成绩却不见提高;有的孩子成绩虽然不错,但把除吃饭睡觉以外的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孩子失去了很多童年的乐趣。

  昨日下午,由本报和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家长学堂火爆开场。在会上,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员、著名成功心理学演讲专家张丽珊老师妙语连珠,她围绕着“如何陪伴孩子快乐成长”这一主题,告诉家长如何做一名合格、轻松的家长,如何培育优秀、快乐学习的孩子。

  “当今社会,分数只能对高考负责,不能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孩子早期过度开发,赢了起跑但不能赢全程,升入高年级后,优势就会逐渐消失,有些孩子甚至出现了学习障碍。成年以后,他们的幸福感也低于其他人群。”报告会一开始,张老师提出的这些发人深省的观点就吸引了台下听众。接下来,就如何当一名合格、轻松的家长这一主题,张老师作出了精彩诠释。

  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现在,许多所谓“智力超常”的孩子实际上是超前学习的结果。张丽珊老师认为,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如果你的孩子英语、数学成绩好,无非是牺牲了玩耍的时间和乐趣,多学了点英语、数学之类的,没什么稀罕。实际上,五六岁的孩子应该过那种刨坑、玩泥巴,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生活。

  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

  现在的孩子很累,他们心里并不快乐。孩子不快乐的主要责任在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作用下,家长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外班,今天学小提琴,明天学舞蹈,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他们渴望能和小伙伴玩耍,但这种渴望已经变成一种奢望。原本很简单的要求,现在比登天还难,这样的成长环境,孩子怎么会快乐?

  要想让孩子快乐,家长就应该“把童年还给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孩子当然会快乐起来,有了好的心态,他们自身的一些潜能才会被挖掘出来。孩子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真正做到快乐生活、快乐学习。

  经常带孩子“走出去”

  有些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得非常少,这种状况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导致他们长大以后无法融入社会。孩子们之所以不充实,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去接触更多的东西,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回家,他们的生活被固定在了“两点一线”中,想要充实却没时间。

  “走出去”是解决孩子“不充实”最好的方法,哪怕是花市、鸟市,家长带孩子去看看,也会让他们了解更多的东西。多带自己的孩子去旅游,让他们在娱乐中学知识,这比孩子闷着头学习效果好多了,这样既能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又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充实起来。

  培养孩子的情商

  想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培养他们的情商尤其重要,这既能为家庭带来快乐,也能让孩子自信、乐观。2岁到7岁是孩子性格培养的关键年龄,如家长忽视孩子的“情商”培养,孩子就会出现不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不愿在集体场合露面的现象。

  对此,张丽珊老师认为,在孩子的情商培养中,家长起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有一些特殊的方法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情商,比如说教孩子学会理财或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懂得获取与付出的关系等,当然也可参加勤工俭学等活动。

  抱着“玩”的态度培优

  对如今很流行的数学、英语培优,张丽珊老师说,可以让孩子抱着玩的态度参加培优,了解数学、英语等学科中一些有趣的东西,如趣味数学,让孩子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但不能沉迷其中。这样,才能让孩子觉得学习其实并不累,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此外,许多家长对孩子存在“过于看重分数、玩命向前赶”的心态是不对的。孩子考了第100名,下次就要考第50名;考了第50名,下次就要考前10名。实际上,家长们要认识到:分数只能对孩子的高考负责,不能对孩子的一生负责。教育不光要追求高分数、追求大学骄子,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积极、快乐、向上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

  张丽珊老师认为,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们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但是又输不起,这种情况下,父母们应该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家长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孩子分享成长中的细节,不仅对孩子,对自己也会有好处。

  家长听孩子说话更重要

  过多限制、过多干涉会阻碍孩子潜能的释放。现在,一些家长常常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动不动就以“家长”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说,你听!”这种缺少“平等”的家庭教育,不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积极作用。

  对此,张丽珊老师认为,实际上,对待孩子,家长的听比说更重要。蹲下来,和孩子对话,这是走进孩子心灵的前提。“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家长只有放下架子,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弄清楚孩子心里在想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才能更好地引导、帮助孩子。

  不要对孩子“经验剥夺”

  “儿子低着头往前奔跑,一不留神就撞到了树上。我在旁边看得直笑,他先是哭,后来也和我一起笑。此后,孩子就知道走路要留神。”张丽珊老师建议,应该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冒险的事。比如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等等,不要剥夺孩子经历一些事情的经验。

  张老师指出,独生子女的家长,成天提心吊胆,怕这怕那,恨不得把孩子放进“保险箱”,罩上“安全网”。包办孩子的生活,代替孩子进行思考,这客观上剥夺了孩子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和提高生存能力的权利,要知道,经验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条件,孩子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家长对孩子的“经验剥夺”,直接后果就是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和生存技能。张老师建议,该放手时就放手。

  家长“阳光”孩子“灿烂”

  张丽珊老师认为,孩子的是非观念多受大人的影响,如果大人对生活充满偏见,总是看到生活中不公平、灰色的一面,并不断渲染,就容易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参加公益劳动能评三好生吗?帮助同学对我保送有用吗?……家长在人际关系方面过早提醒孩子功利现实的一面,容易形成孩子怀疑的处事态度。孩子长大后会怀疑生活、过于功利和自我,形成偏执、灰色的心态。

  其实,学校是一个小社会,学生们之间有一些“斗争”是很正常的,孩子就是这样成长的,大人不要把自己的“经验”太直接地给予孩子,应该引导他们。有些问题要让孩子去处理,要适当放手,让他们去“吃亏”,然后再帮他们从中总结经验,这样他们才会慢慢成长、成熟起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