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中国新闻周刊》文章:中国当代艺术:东风西渐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21日13:39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曾以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符号来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收藏界,开始把眼光转向更大范围内的中国当代艺术。

  本刊记者/何晓鹏

  一位面色红润、长发飘飘的年轻女士,面对墙壁上的电视屏幕,不断喊“向上、向上”,随着她的喊叫,电视屏幕中正在攀爬的人果然加快了速度。

  11月6日,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5号和7号展厅进行题为“聚焦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展,那个女士面对的,便是作者为胡介鸣的互动录像装置作品《向上,向上》,反映人在成长过程中受客观因素制约的观念。

  展览展出了14位中国当代中青年艺术家创作的50余件摄影和录像作品,所有者是来自美国圣地亚哥的Haudenschild收藏机构,EloisaHaudenshcild是这些作品的女主人,她有个雅致的中文名字,贺亦风。

  在众多收藏中国现当代文化作品的西方人里面,贺亦风还不算大收藏家。作为收藏者,她的背景是:香港和国外的中国当代作品展览和拍卖时的火热场面。

  而大约10多年前,多数西方人是以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符号来看待中国当代艺术的,比如刻画“文革”、毛泽东以及改革开放等的作品。现在的状况是更大范围的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引起了西方主流文化的注意。

  艺术评论家KeranSmith告诉本刊,在1992年底,最初看到作为政治波普代表作品的王广义的“大批判”时,她理解为是艺术家对体制的批判和对西方文化的一种接受姿态,但事实上,作品中包含着作者对当时社会人们的精神状态与进入中国的西方消费文化的一种质疑和思考,内中还包含了属于作者私密的儿时记忆和情感。

  艺术评论家栗宪庭告诉本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当时国外对国内当代艺术还缺乏了解。

  “国外对中国了解有个渐进过程。”上海香格纳画廊经理周禹汶说,现在到中国来买艺术品的人,不再仅选中国“符号”。

  而这也与众多的中国当代艺术推广者的努力分不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热衷于推广中国艺术的中外人士。

  坐落于上海复兴公园的香格纳画廊,因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被国外艺术机构评选为世界上对艺术发展作过重要贡献的75家画廊之一。画廊的主人是瑞士人LorenzHelbling,他对本刊说,转变是这两年发生的,他认为最主要原因是,中国进入了世界的主流视野,“以前大家觉得学中文是没事干,现在这个态度完全转变,因为他们需要与中国的文化接触。”

  事实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也开始进入西方主流艺术的展览场所,无论是在巴黎蓬皮杜国家文化与艺术中心的展出,还是今年夏季中国馆在第51届威尼斯双年展中的现身,都给人一种东风西渐的信号。

  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KarenSmith告诉本刊,她在一些世界著名企业的领导者的办公室中,常会看到他们高靠椅后的墙上,悬挂着王广义或其他中国当代画家的作品。

  而和她一样,做当代中国艺术推广工作的,还有Helbling、Haudenshcild夫妇、Ullens夫妇、ULISigg等很多人,当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国内很少得到展出机会的时候,是他们,帮助这些艺术家逐渐打开了通往其它国家的大门。(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