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师外出兼课如何面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09:36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背景:本报《教育视线》在10月31日C1版刊登《肥西中学率先让教师外出兼课见“阳光”》一文在合肥教师和中学中引起热烈争论和巨大反响。本期“新闻会客厅”请来几位教育人士发表自己的观点。

  用科学的奖励机制来引导

  郭祖彬(合肥26中教师):中国一贯把教师当作无私奉献的楷模,对教师外出兼课持批评的态度。但法律规定事业单位职工可以在工作之外的时间兼职,教师也属于法律容许的可以兼职的范围之内。肥西中学出台相关的规定是对教师的一种尊重,是对大量教师外出兼课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正视,是实事求是的表现。它尊重了人的差异性:有些教师教学能力强,精力充沛,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有能力和精力去做更多的工作,为何不可以外出兼职呢!并且,教师外出兼课也是传授知识,是合法的工作是对社会的贡献,应当给予肯定。肥西中学的做法虽然是“明堵明疏”,但还没有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效果如何还须实践来检验。学校内兼课的收入和外出兼课的收入差别很大,能不能收住教师的心还很难说。学校在不能提高教师校内兼课费用时,应该在其他奖励机制上做文章,从经济收入、集体荣誉、职业发展等多方面来“稳”住教师。

  封杀教师“外出兼课”,不妥

  耿银平(教育评论者)诚然,肥西中学率先让教师外出兼课见“阳光”,对违反教师道德的补课者施以“名声重罚”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扰乱了教育市场,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但如果不分原因统统强行规定,显得有点牵强和蛮横。 补课市场的兴旺和发达不是老师们搅和起来的,有市场需要才可能有老师的补课对象,这种需要是家长们自发自觉的愿望,是由想让孩子们考高分、上好学校的愿望决定的。只要现行的以考试分数决定孩子前途的考试制度不变革,家长就不会放弃给自己的孩子课外补课,甚至是找名师补课。就算是教育行政部门有强硬的规定,明里不补,可以暗地里补。只要家长们的思路不扭转,只要有补课市场,消除老师们的补课现象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很难奏效。将合理合法的劳动付出视为师德不良、道德不良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霸气,是强势教育管理对弱势教师的盛气凌人,教育管理是以服务为宗旨,不适宜用简单粗暴行政作为,应进行必要的思想沟通。

  重视教师利益,加强师德引导

  张卫宝(南京行知实验中学校长)教师私自外出兼课的现象在南京也很火。因为,南京对学校补课抓的很严。学生无法在学校集体补课,家长就通过找教师私下补课。如何制止这种现象,要靠政府政策引导。开发学校的资源,响应家长的需求,允许学校适当的增加课时,私下带家教的行为才能自行消亡。教师私下外出兼课与教师收入不高,现行生活成本高不无关系。教师要在南京买房,生活,经济上的压力是巨大的。但一个老师不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一味的追求兼课致富,则是师德之失。学校要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强师德导向,要尽力引导,要提高教师收入、福利待遇。肥西中学的做法值得研究、借鉴。

  教师校际兼课宜“疏”不宜“堵”

  邵忠德合肥世界外国语学校执行校长教师校际兼课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对此,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主流观点似乎偏向“否定”论。目前,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市场经济的一切现象都要受其内部规律支配。人力资源的流动也要受其内在规律支配,教师资源在校际之间流动--校际兼课也是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的。据资料介绍,我国现阶段教师供求状况出现结构性过剩,即小学教师相对过剩,初中教师略有富余,而高中教师严重缺乏。据教育部预测,到2010年,我国小学教师将富余100万人,初中教师富余40万人至60万人,而高中教师缺口将达到110万人。这种结构性过剩使我国对教师的需求由看重弥补数量不足改为对优秀教师资源的开发。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允许一部分优秀高中教师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校际兼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特别是逐步普及高中教育的今天。这样做也是对优秀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和充分使用。当然这种做法与那些从事家教、办班等所谓的兼课是有本质区别的。它是不以牟取高回报为目的的。虽然用人单位也会以工资的形式付给校际兼课者适当的报酬,但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并不矛盾。教师的劳动有其特殊性--弹性比较强。如何正确处理优秀教师的校际兼课,这也是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从近两年教师职评有关规定--“申报高级职称,需要至少在农村学校工作一年以上的经历”中获得启发:教育行政部门对部分优秀教师资源进行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统筹安排,给予适当引导,同时也可把此作为这部分优秀教师评优晋级的一个辅助条件,引导鼓励高中的优秀教师到师资薄弱的学校兼职,使教师校际兼课形成良性流动。如南京市明文规定中学特级教师在两校兼课。这比那种制定“制度”,下发“文件”去堵要好得多,再说,靠“堵”效果又如何呢?相信大禹治水的故事会给人们一些启发的!

  ·李比翼采访整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