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一位执教20载的中学语文教师近日致信《教育视线》——— 语文教学让我越来越迷失方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09:37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学了课文与不学课文没什么两样●讲“人性”难道就可以不要求学生苦学

  ●语文改革“力度太大”搅乱人心●课外训练越多越会破坏学生读书胃口

  编者按

  “《语文》难教,《语文》难学”历来是中学教育界讨论的话题。难能可贵的是,马跃老师在认真从教之余,能够把自己的真实困惑和思考说出来,以引起广大同行和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研人士的关注。“该怎样才能找回失落的语文?该怎样让语文重放光彩?”这已经不仅仅是马跃老师的呐喊。如果你和马跃老师一样是一位处于困惑中的中学语文教师,或是对这一话题感兴趣的教育教研人员,抑或学生、家长,都可以来信(临泉中路合肥晚报报业中心《教育视线》李比翼收)或发E_mailjycb01@163.com进行讨论。

  作为一名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二十年的一线语文教师,虽本出于喜爱而选择了“语文”,但对自己“朝夕相处”的语文却一直“爱”不起来。是自己不尽心尽力吗?不,本人的工作还可算是比较踏实、认真的,是受到同行们的认可的。是自己对语文“移情别恋”了吗?也不,本人直到现在,仍是钟情于文学,并对语文毫不含糊的。这里面的原因不是一下就能搞清楚、说明白的;也不单单就是本人一个有此情绪,而可以说语文老师或多或少地都有此无奈:语文,好困惑!请先看下面一事例。2003年九月份,本人所带的班级刚进入初三,出于兴趣,我把上一届毕业生刚考过的中考语文试卷复印给我的学生做,结果最高分考出了132分。一年过去了,2004年6月份,该届学生也毕业了,中考成绩揭晓,语文最高分为128分(去年合肥中考语文在120分以上者即为高分)。撇开阅卷尺度不一样的客观原因不说,这一年的学习中,语文成绩并没有进步是明摆着的事实--一年白学了,这是多么令人想不通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总结来总结去,还是难有一个让人满意的答案。这不仅是本人一个人遇到的困惑,可能语文教师都会有同感,这当引起我们的语文界,乃至整个社会的警醒、思考了。也许有人说,语文改革的力度这样大,也取得的“成果”那样多,怎会还出现这样的局面?假如,要我用一句话说,语文之所以出现如今的局面,正是因为改革“力度太大”了,喧嚣声一片搅乱了人心,滋生了浮躁,才导致了局面的混乱、思想的混乱--语文有点迷失了方向,有点找寻不到本质了。

  教材的变来变去有无必要?

  教材要变,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这些不能说不对,但,变化太快,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造成教育的混乱,也降低了教学效果。本人教书二十年,已经历了至少六次的教材变动,几乎是每一轮带到头(从初一到初三),教材就变化一次。更有漫画意味的是,去年本人所在的学校,初中语文教材出现了“空前高潮”:初三是“义务人教版”,初二是“课标苏教版”,初一是“课标人教版”,简直就是教材的大展览,让人眼花缭乱,更让语文老师“头晕目眩”。因教材不熟悉,年级之间交叉制卷、阅卷,教研活动听课等都是别扭又别扭。一种版本的教材刚教一轮有点印象,可下一年又变了,连老师都处于一种“疲于奔命”的状态,这里的“教学效率”会有多高呢?再说了,这些版本的教材,无论是老的,还是现在的,都冠以“新课标”,给人的认识是如何高明、科学的了,可实际用过以后,除了课文换几篇,编排方式稍加改动,可以说没有多少新鲜的东西(也不会有多少新鲜艳的东西)。花那么大的人力、物力“研究”出的教材,就这样一年两年就当废纸,这也是资源的浪费,岂不可惜?

  基本功底的积累该不该放松?

  “以人为本,人性关爱”这是当今的热门话题,也许正是受此影响,现在的语文改革越来越“人性化”了:要学生背、记太辛苦了,那就开卷吧;让学生再去识字、写字太不“仁道”了,那就带上字典吧……我不禁要问:求学永远都比不上吃喝玩乐轻松、怡人,那么我们是不是因为要这个“人性”而可以不要求学生去学习了?追求进步永远都是多艰难、少清闲,那么我们是不是因为讲这个“人性”而可以让学生不再去受那份“洋罪”了?我们既然崇尚“人性”,为何只考虑到人性的“正面”,而不考虑到它同样还有强大的“反面”--人是有惰性的,而且还有“得寸进尺”的劣习。如果我们不去“强调”,不去“督促”,单凭讲几句“道理”就能引导青少年健康、向上,未免有些“神话”吧。我们“过来人”都会有深刻的感受:自己现在之所以能承受苦难、不怕挫折,具有一定的学识与素养,正是得益于当年的辛苦求知与艰苦磨练。正因为我们当年读了不少书,所以才有今天比较宽广的视野;正因为我们当年写了不少字,所以才有了今天较为洒脱的书写;正因为我们当年背了不少成语、词语与古诗文,所以才有了今天较为深厚的语文功底。可如今看看我们学生的作业本,字写得看起来扎眼,培养出了不少的“草字先生”;听着他们说起来是头头是道、甚至天花乱坠,可再看看他们的作文或答题,可能是错别字乱飞,病句连篇,也培养出了不少“白字先生”。这样下去,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在哪里,又怎样传承呢?从现在培养的一代又一代“接班人”当中,不能不让我们痛惜与担心。语文是具有工具性的,这是语文的本质之一,是大家所认同的,可我们连字、词这些最基本的语文功夫都不去强调,它的工具性又如何体现呢?难道将来我们的国人,出门走路都带着《新华字典》,遇到不认识的字、不会写的字都要先翻一翻?识字、写字、积累词汇,这些最基本的东西要靠平时的一点一滴的积累,来不得半点的偷懒,否则是不“厚积”就不能“薄发”,也不能培养出较高素养的国民来。但凡是基本功底的培养又都具有艰苦性、长期性,不能一蹴而就,也没有捷径可走,惟有下苦功夫积累。我们不能因为“同情”学生的“苦”,而就抛弃本质的东西,这是非常不科学的。研究高效的识字、写字的方法是应该的,但倡导生字、生词可以不记了这是危险的。本人暂不对“开先河”的湖北宜昌中考语文开卷考试的“先进性”作评价(我至今还未看到对这种做法的利弊进行深刻总结的文章),也不想对有关省市的语文考试可带字典的规定去褒贬,本人只想提醒一句:在办公室里的研究人员不要太“理想化”了,应该到一线亲自带一个班进行试验,去真切地体验一下我们年青一代的语文素养,领悟一下语文教学的本质,再找寻一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后再去做出决定。因为中考、高考是具有导向作用的,如果在这一方面做出一个放松要求的决定,下面的老师与学生就很难再去主动了。

  语文课本学习还有多大作用?

  本文开头所举的事件一定会让众多的不搞教育的人有疑问:整个初三的语文教材没有学习,怎么会考得还不错?而学了初三的语文教材怎么会也只考得一般般?这确实是让人纳闷的。不过稍微了解一下现在的中考语文,你就会“茅塞顿开”。现在的各省市的语文中考,一般都是除了6分的基础分(字、词),还有10分的古诗文名句积累(默写)与课本还有一定的联系外,其余就是“阅读训练”(都是课外的)、“写作”和“语言表达与运用”等了,而这些都与课本几乎没有联系。所以,你学了课文与不学课文,几乎是一样。正因如此,所以语文教学是越来越没有如数理化那样有一个可循的线索了,越来越显得宽泛无边了,语文老师的教也越来越摆脱语文积累这一方向,越来越淡化对课文的钻研与教学,而将目光转向大量的、随意性的课外“阅读训练”上去了。又因为如此,本该生动的语文课堂,变得那么枯燥,本该重视的母语学习,变成了那样可有可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去调查一下当今的中学生,你也许会惊讶: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从来就没看重过、紧张过,语文课已成了“鸡肋”!深情的课堂朗读减少了,动情的课堂赏析减少了,激情的课堂演讲没有了,教师可能随便从课本中拣几篇自认为“像样”的文章讲一讲,然后就一扔了之,课文就再也不去过问了。假如你手头有关于古诗文的书,即使到考试,你也可以不要教材了。我们的国家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去编订,我们的科研人员花了那么大的心血去研究,可研究出来的课本就是这样的可用可不用,这又该作何理解?

  “阅读训练”能培养“阅读兴趣”吗?

  增大课外阅读量,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加语文积累的重要一环,也是增加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一步,这是公认的。你也许会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最重视课外阅读了,没有什么可质疑的了。比如,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与气力,从报刊上、各种书籍中,选择了大量的课外文章并辛苦地设计题目给学生做,一学期下来至少也有几十篇了。可是,本人要提醒大家:语文的“阅读积累”,绝不等同于语文的“阅读训练”。我们现在的“课外阅读”,确切一点说是以设计题目为主的“练习训练”--从字、词、句的理解,到文章主旨、结构层次、写作特色等方面思考作答,并训练语言--是为应付考试的一种“技能训练”,很少有对文章整体欣赏的成分,很少有思想陶冶的成分。所以,即使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可学生很厌烦去读它,因为他们知道:后面还有几道题在等着他做呢?这样的“阅读”下去,做过的题目可能几天后就忘记了,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情感更是如水逝去。不仅答题的“技能”不会有多大长进,而且还破坏了学生对真正的“课外阅读”的兴趣。说得再实在一点,我们这些教语文的老师,每当拿到语文试卷时,最不愿看的或是最后才去做的就是“阅读”了,因为它要费很长时间去读,并更费时间、伤脑筋去“冥思苦想”。我们这些“大人们”都有这种心理,更何况还缺少耐心的学生呢?可以说,这样的课外训练越多,越会坏了读书的“胃口”。我们这些“过来的”大人们,一定要有较高的眼光去认识、看待这一事情。

  语文,我们的“国语”、“母语”,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崇敬它!语文,我们息息相关,处处用到的东西,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学好它!语文,您本来充满色彩、蓄积情感,我们不能埋没它的真彩!可现在,我们好困惑,我们在呐喊:该怎样才能找回失落的语文?该怎样让语文重放光彩?

  (合肥第四十八中学马跃)

一位执教20载的中学语文教师近日致信《教育视线》———

  老师能解答学生的困惑,谁来解答老师的困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