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构建和谐校园打造优质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8日09:53 重庆晚报

  “和谐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而和谐发展的人是由和谐校园孕育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建设应当从校园抓起。”渝中区实验一小校长肖方明认为,和谐是一所学校赖以良性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师生共同和谐发展的动力。在一所和谐校园中,实施和谐教育,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应当是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

  深化办学理念打造和谐校园

  记者:和谐校园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肖方明:学校经过积极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和谐、活泼”的办学特色和学科教学模式。和谐校园是一个由校园内外各种要素协调统一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是调整好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既包括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人际关系,也包括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间的工作关系。

  首先,和谐校园应该是真正实现民主法治的校园,学校师生能真正感受到人格的尊重和平等。学校管理民主,有利于广大师生的积极性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严格依法办学,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可以使师生的行为有规可依,各项工作能够有序开展。

  其次,和谐校园应该是能够切实维护公平与公正的校园。学校通过管理制度、分配制度、招生制度等改革,使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能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能得到正确处理,从而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再次,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团结友爱、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校园。学校通过人文关爱,心灵的沟通,能使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融洽相处,互相帮助,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校园。学校应关注社会生活的变革,与时俱进,用社会的变化和要求来打破校园原有的“和谐”,达到新的、高度的和谐,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的有机结合与互动。

  弘扬“人和精神”创新教学模式

  记者:建设和谐校园学校在采取弘扬“人和精神”,创新教学模式方面有何举措?

  肖方明:“人和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影响力,使生活在校园中的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并内化为自我的行为规范;同时,“人和精神”又是有形的,它体现在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上,体现在广大师生共同坚守的基本理念、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上,也体现在校园的人际关系和环境氛围上。对于学校发展来说,“人和精神”就是把人的发展摆在首位,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实现高质量、高效益。为了弘扬“人和精神”。近几年来,我们在师生中广泛开展教育活动。

  首先,通过《人师报》、校徽、校歌、校服和校训宣传举办展览会等载体,深入宣传,使师生耳濡目染,经常受到“人和精神”的熏陶。

  其次,通过开展“人和精神进讲台”、“我为人和献爱心”、以及演讲比赛、运动会、主题班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宣传“人和精神”,使“人和精神”深入人心。

  再次,通过实施“构建‘和谐、活泼’教学模式的研究”、“主体德性教育的研究”、“班主任主体教育的研究”等课题研究,探索发挥师生主体性的规律,使“人和精神”跃动在讲台上,充溢在校园里,落实到广大师生的行动上。

  实施“人性化”管理实现家校互动

  记者: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取决于人,你对此有何见解?

  肖方明:构建和谐校园,“人”是第一位的,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校园和谐的关键,而链接人际关系的正是“人性化”的管理。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学校管理者必须把每一个师生都看成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的价值、潜能、作用、行为、动机、需求,他们的情感体验和道德生活以及人格养成,都需要管理者用心去评价、理解、尊重、关注和满足。

  近几年来,学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结构工资制、班主任职级制等,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保障学校各项工作能够高质量、有序地运转。学校还给教师提供发展机会,创建成功平台,公开选拔干部,平等开展竞争,并提出了热爱、尊重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教育理念。

  除了校园内部的和谐,学校还应该与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几年来,学校通过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学校、社区定期联系的制度,面向家长举办教学开放日以及建立家长会议制度,创办家长学校,邀请教育专家为家长作教育专题讲座,定期召开家校协作会,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学生参加社区文明建设制度等,逐步建立起了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三结合互动教育机制。通过学校与家庭、社区互动教育机制的构建与实施,促进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沟涌,密切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极大地改善了学校与家长、社区的关系,增强了学校教育的整体效果,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记者赵军

  网络编辑:翁正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