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教育新闻 > 正文

2008年高考新方案基本成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7日08:33 南京报业网

  □金陵晚报记者戚若予

  【金陵晚报报道】 2006年初,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透露:春节以后,将出台2008年江苏高考新方案。有关部门早已组成了6个专门小组进行了长达一年以上的调研,并且均已形成了专题报告。高考新方案再度成为关注焦点。

  近日,接连有学生家长给本报来电咨询2008年江苏省高考方案何时才能公布。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截至目前有关方面尚未定出公布该方案的时间表,但是新方案框架已基本成型,预计近期就可以揭开神秘面纱。

  据了解,江苏省自1999年以来,高考方案从文理分科考试,历经2000年、2001年的3+X(小综合) 、2002年的3+X(大综合)、2003年-2005年的3+2等模式变化,各方意见褒贬不一。之所以要在2008年实行新的高考方案,其直接动因是新一轮高中课改,即2005年秋季入学的高中新生将在2008年参加高考。也就是说,2008高考新方案是应2005新课改而生。

  打来电话的家长们说,孩子所在学校此前已经酝酿分科分班教学,后来被市教育局紧急叫停。今年暑假进入高二后“铁定分班”,如果迟迟见不到2008高考方案,学生和家长包括学校都将无从应对。家长们希望能尽快获得尽可能多的高考方案信息,以便作出判断。

  记者从多方采访获悉,在此前进行的多组调研论证中,基本上形成了几种观点和思路:一种观点认为高中教学应该9门课并重,让学生全面掌握高中各学科知识,其思路是高考和专业水平考试并重,高考可以是全省统考也可以是学校单考。第二种观点的思路是适应目前高校分学科设置专业的实际情况,在必考科目外分别选考文科和理科的选择学科,所选学科可以单列也可以综合。

  第三种观点强调除成绩外,应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平日表现、个性特长等,思路是进行学科的综合考试、素质的综合测评。还有一种观点是必须强化语文、数学基础教学,兼顾学科综合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其思路是将语文和数学列为必考科目,结合外语等级考试、学科综合考试以及应用能力考试。

  从记者目前搜集到的反映看,设定语文、数学、外语3科必考几无争议,而其他考试科目是否进行文理分科考试存在分歧。是文理学科的跨类别综合,还是分别文理类别的学科综合,各方互有侧重。相对来说,2000年-2001年的3+X(小综合)得到较多认可,不少人希望以此为蓝本制订2008年高考新方案。

  有关人士分析指出,现行3+2的高考方案今年即将运行第4个年头,其核心优势在实际操作运行中已经日渐式微。原来的宗旨是语、数、外3门外,高校选1,利于院校选才;考生选1,利于个性发挥。但是由于实行5门科目统一划线,多数高校为保生源放开6门任选;而考生和中学陷入分班分科教学的应试泥潭,理论上的“15种组合”在第2年便不复存在,现在多数学校只能提供5种基本学科组合的分班教学,导致学生偏科应试,“有利考生自主发挥个性爱好”在选科上已难体现。

  中学校长:

  要立足减轻学生负担

  2008年的高考方案如何制订,与高中如何继续实施新课改密切相关。昨天,南京一中校长吴晓茅详尽地介绍了自己的看法。

  吴晓茅说,高考对高校来说是选拔性的考试;对考生来说是决定人生的考试;对社会来说,高考升学率是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这些附加在高考之上的功能决定了高考对高中教学具有最直接的导向性作用。100份文件也抵不上一个高考方案对中学教学的影响。

  “我们希望高考模式体现新课标要求,可是怎么将新课标的东西量化却是个难题。”吴晓茅认为,目前对高考模式的讨论集中在学科上,实际上考什么内容也很重要。高考有必要做的,是先立足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去理科考物理、化学,文科考历史、政治,有合理性。这个方案试点过之后,有高校的专家提出要考生物、地理,认为这些知识也很必要。未来社会需要的知识五花八门,中学不可能全部开齐。

  根据专家的意见,学生要考9门课,负担太重了,应该通过减少科目来减少学生负担,考5门就够了,不宜考6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高考方案就比较好,所有科目在高二通过会考,作为高考的“起步”。

  高校教授:

  分科不利于人才发展

  高考是否应该文理分科的话题在大学教师那里也引起了争议。

  南京林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董博说:“从江苏高考改革趋势来看,我认为文理分科更合适一些。无论高考方案采取怎样的变化,考生都是应试。”

  董博认为,就算高中不分文理科,高校的专业设置还是要分文理科。

  在实际录取时,高校会进行专业调剂,考生填报的志愿并不总能如愿。建议可以考虑采取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办法,使得中学学科教育方向更明确一点,学生的基础也更扎实一点。

  南京大学高校教育研究所所长龚放认为,高中最好不要文理分科,分科容易造成太多的“单面人”。2008年高考若有大的变动,最理想的是增加一些综合性的测试,一年可以不止一次进行,要求难度不是很大,但覆盖的学科内容可以广一些,通过高考综合测试推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学生家长:

  文理分科不必太分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是否要进行文理分科,考生与家长的心理非常矛盾。

  去年参加过高考的南京小伙子李海杰认为,高考最好文理分科,但也不见得要把文理分得太过泾渭分明。否则,多数高中生都难以承受9门科目同时压身的负担。此外,有些学生的兴趣可能一个属于文科,一个属于理科,若完全按照文理分科,他们只能将就选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科目,可能影响到高考成绩。从这个层面看,可以适当打破文理限制,让学生自主选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徐真也赞同在文理分科的同时,适当互补,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吸取一些“丢弃”科目的知识。与学生们的观点相比,多数家长的想法则比较功利。很多高一学生家长,一有时间就相互探听2008年的高考方案,甚至要跟老师一起琢磨文理到底分不分科。那些已经形成偏科的学生家长强烈希望文理分科,还有一些认为可以减轻孩子负担的家长也赞同分。

  ■记者手记

  高考用得着这么累吗

  高考是什么?从本报今天这一组报道看来,高考是一种考试模式,表现为文理分科考、3+2、大综合、小综合等等。从“模式”的角度看高考,它从1977年恢复以来是不断变化的。

  然而谁都不会把高考仅仅看作是一种模式而已。在当今中国,在高考恢复近30年、乃至历史上更长的科举制度形成的应试教育环境里,高考承载了太重的负荷,被扩大了太多的功能,被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因此,它作为一种考试模式已经不堪重负,甚至困顿濒危。

  曾经,高考是“独木桥”。在这独木桥上,奔跑着“千军万马”。佼佼者或幸运者从独木桥上或昂然或蹒跚挤过,就那样区分了泥腿子和金饭碗。

  高考又是“指挥棒”。人们从幼儿园就为孩子做起了准备活动:上最好的小学、上最好的初中、上最好的高中,择校,家教,补课,作业……都是为了赢得高考!

  高考还是举国关注、万众揪心的特殊日子。每年的那几天,政府十多个部门来保驾,社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支撑,全家人甚至3代人围着一个人转。一旦开考铃响,则校前马路不得行车,周边列车不得鸣笛,头顶飞机不得飞行,甚至枝头蝉儿也被击跑。

  透过“高考是什么”,我们看到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区分、选拔、评价体系非常单一;而高考的功能、负载等已经严重超出了它的基本定位——高校对新生的选拔性考试。

  今天,高考已经不再是“独木桥”,可是它依然拥挤;今天,高考仍然是“指挥棒”,只是人们寄厚望用它引导素质教育。

  一个身心疲惫的人,其健康状况必然岌岌可危。高考也是如此。这些年来,围绕高考移民、不同省市分数线、高考科目设置以及高考中个体或大规模有组织作弊等话题热议不断,而春季高考、院校自主招生等改革似乎陷于两难。究其原因,就在于高考之功能定位没有明晰,政府、学校、民众包括社会舆论,都没有切实为高考减压卸载,让它回归本原。

  高考是什么?如果只是一种模式,用得着这么累吗?(编辑暴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