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专家发现“非禽非兽”原始哺乳动物化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6日13:01 龙虎网 | ||
【龙虎网讯】上半身似胎生,有着兽类的特征,下半身似卵生,分明与爬行动物一致。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罡副研究员和美国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副馆长罗哲西教授在研究一块珍贵的原始哺乳动物化石时,发现了这个“非禽非兽”的怪物。最近一期《自然》杂志刊登了这一发现。 据介绍,这个珍贵化石标本产自辽西凌源地区义县组大王杖子层,是古生物所科学
这个名为尖吻兽的“怪物”因其具有尖尖的嘴而得其属名,是个小不点,大约12厘米长,估计重量15—20克左右。一般说来,目前的哺乳类动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胎生兽类,比如袋鼠和大象;另一类是卵生单孔类,骨骼还相当原始,比如蜥蜴。这种“怪兽”的头骨、上肢和肩部骨骼特征,表明它是胎生兽类的一个已经绝灭的亲缘物种,但它的腰椎、骨盆和后肢骨则表现出卵生单孔类动物的特征。尖吻兽集进步的前部骨骼特征和原始的后部骨骼特征于一身,是以往研究从没有发现过的,也正是它的奇特所在。 根据鉴定,这块化石距今一亿两千万年,属于白垩纪早期。在一个单体动物身上,存有明显的进化特征,不能不说是一个“特例”。这种现象在现代存留下来的动物中均没有发现,在过往发现的动物化石中也是独一无二。怪兽为何表现出如此鲜明的两面性?专家说,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按年代推算,哺乳动物中的兽类此时进化已经比较完善,但这个“怪兽”却还是一个明显的“过程性”产物,或许在很久以前,尖嘴兽的上下半身骨骼本已完成了同步进化。可后来,由于某种特殊的生存需要,它又不得不让进化的后肢“倒退”,返回其原始状态。不过,无论如何,这块化石给我们展现了动物进化过程中的另一面。国外有专家认为,这一化石的发现,很可能改写哺乳动物的传统进化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