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终于走来,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心灵触动?将如何丰富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那片园区和逾百个场馆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去领会其中人类文明的智慧?边走边读,边走边想。走在世博园区内,在世博园区外。走在现在,也走在过去,也走向未来。新浪世博推出系列策划《走读世博》,世博纪录片导演吴钧将会在184天内与广大网友逐日分享他的世博体验,给出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网络时代世博会过时了吗?
导读:一次在人口大国——中国举行的世博会,至少可以让几千万中国人通过参观展览,意识到人类在创造美好生活时遇到的麻烦和困境,思考各种解决难题的可能性。即使这种思考一时无法立竿见影,但有了善于思考的人民,这个国家会变得更强大。
新技术、新发明,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改变了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有时还会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但什么样的人掌握科技力量?科技力量又将被如何使用?这是专业展览会不会触及的思考。1958年的布鲁赛尔世博会承担了这个沉重的命题。
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举行的第一次世博会,主题是:“以新的人道主义回顾世界”。世博会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原子塔,意在唤醒人们注意原子时代的人类安全。难忘战争伤痛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自动地带来人类幸福。世博会上,苏联人展示了刚刚发射成功的人造卫星,美国人则展示了舒适的电气化厨房。两国的竞争一直延续到第二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展览会上,尼克松和赫鲁晓夫之间展开了著名的“厨房辩论”,这套引发两种社会制度优劣存亡争论的厨房设备,就是来自布鲁塞尔世博会的美国馆。
从1939年的纽约到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博会完成了从宣扬科技进步到反思人类命运的使命转折。1966年的蒙特利尔世博会,宣布放弃1851年以来实行的参展品评奖颁奖制度,这就表明世博会希望参展者能够转移关注的重心。今天,当世界上如此众多的专业技术展览着重于技术本身时,世博会独树一帜,强调的是超越产品和技术的理念和文化价值,在我看来,这就是世博会能走到今天、继续存在的理由。
最近五十年来的世博会,无论是主办者,还是参与的观众,很少去讨论有没有展出什么新技术、新发明,更不会去关心有什么展品以后可以上市热销。现代世博会引导人们关心的重点是制度:例如,新技术、新发明是依靠什么样的制度创造出来的?教育体系是否起到了培养国民创新精神的作用?谁来掌控新的技术和发明?是否普遍增进了国民的生活幸福感?能否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才是世博会、以及参加世博会的人们最应该关心的。
很多人觉得自己正身处网络时代,确实,网络的力量十分强大,特别在中国的社会进步上起到了十分特别的作用,但它和蒸汽机或电话机一样,只是人类工具,只是在技术手段上提供了信息传递或人员流动的便利。我想起了电话刚发明出来,送到世博会展出的时候,一位作家充满乐观地宣告:从此人类将没有战争,政治家们只需要多通电话,就能消弭一切误解和敌意。同样,网络的存在,不能天然地带来社会制度的进步,不能天然地保证网上信息的公开真实,不能天然地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也不能天然地创造城乡生活的美好。
网络时代的人类问题,不能指望网络本身来解决。世博会就是一个机会,把人类的难题公开摆放出来,让千千万万公众暂时离开一下电脑显示器,在万众云集的园区里直接交流,参观感悟来自全世界的展览展示,再通过各种渠道包括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形成人类公认的制度共识,促动政治家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拍照留念容易,感悟和思考就要累得多,尤其对刚刚接触世博会的我们而言,如何参观世博会,确实比旅游观光要陌生一百倍。万事开头难,好在现在是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尽量先在网上查找背景资料,了解一下世博会的历史,琢磨一下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带着好奇与疑问参观体验,等看到那些展馆的电影时,沉静在展馆营造的特殊气氛中,也许会收获平常在电脑屏幕上不一样的感受。
不管什么时代,人类总需要一场定期的精神圆桌会议,回顾过去,检讨教训,总结经验,展望未来,目前,这个会的名称就叫世博会。科学幻想一下,即使到了“物联网时代”,人与人、物与物的沟通比现在还要方便,世博会还是不会过时,也许,到时候我们要探讨的人类现实难题是:我们该如何控制那些意图控制我们联网的物们?
参考阅读:
1《领袖们》[美]尼克松著,施燕华 洪雪因 黄钟青译,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
2《世博会主题演绎》,吴建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文明的辉煌: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周秀琴 李近明著,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