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在原创性生活方式的现代转化中,没有一个节目如春节更能显示中国人的独一无二。作为个体或合群生活的中国人,在没有突破或对突破的反思里,有的只是已写好的历史剧本,并非新鲜的创造。我们的吃穿住行,我们的交往方式,治理方式,或迟或早将融入主流文明,跟世界其他民族大同小异可以沟通。只有春节,这近一个月的时间把握方式,是我们有别于他人的。[详细内容]

年的起源
  据文献资料,年的名称出现比较晚。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岁”称“招”,周代才称之为“年”。在先秦时期,各地各代的历法不一。一般庶民结束田间的农业劳动基本上已到了十月,进入冬季了。冬季室内是人的主要活动场所,人们常把向北的窗户堵上,在室内生火,用烟熏鼠,准备过年。
  年节的真正形成开始于汉代,汉初的除夕之夜就是今天的阴历九月二十九日,元旦则是十月一日。汉武帝时,作《太初历》,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所以至今民间把阴历称为“夏历”),并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随着年历的确定,每年的年节风俗活动也就随着一年一度的固定日子沿袭下来。
[详细内容]
熬年守岁说
  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详细内容]
万年建历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于是把万年留下。后来万年完成建历,他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详细内容]
春节的演变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至西汉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详细内容]
春节的时限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详细内容]
年的力量
  商业的利器刺乱了国民心态,各种人群的价值观进入再调整期。在城市迅速变幻的季候里,各种风潮中人被打上了时代标签,有很多人被认为是非主流,甚至被打入异类。而在这之外,春节,也让更多贴着标签的人,在此刻变得柔弱起来。年把他们打回了原形。年以传统文化该有的气势把各色人等卷进了回家的旅途。于是,朋客、新新人类、博波族等等们,收拾起平时的锐气和倔强,以与现代文明有巨大落差的心态和姿态,回到家里,贴窗花,包饺子,收获或付出压岁钱。也许,只有年才有这样的能力了。[详细内容]
有钱无钱回家
  世界上没有哪个节日能像春节一样带来如此大规模的集体迁徙。“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中国,春节仍然是最具感召力的社会动员令。无论一个人在这一年的收获如何,在过年的时候,都要尽可能地和家人团聚。近20年来,由于社会的不平衡发展,使人的工作地和家乡高度分离。每次过年,中国就会发生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集体迁徙。“春运”被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节日景观。[详细内容]
寻找亲情友情
  传统中国人的过年方式是:穿好的,吃好的,走亲戚,聚朋友。在这一传统中,在喜庆的背景中密切亲情、联络友情,重温乡情成就了中国社会文化传统的主流精神。春节这样的民族文化节日,它有着独特的时间优势,在冬尽春来这样一个自然时节,人们就着天时的便利,举行各种年节的仪式,协调着人际关系,放松身心,脱离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节奏,回归传统的悠闲。春节传统内涵的传承与扩展,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不仅在文化建设上具有正向与健康的意义。
守侯吉祥的传统
  一些人开始怀念起与城市隔绝的乡村,在那里仍然有淳朴的民风,依然有正统而朴素的民俗。当春节的爆竹次第拉开花红柳绿的节日庆典时,当红男绿女走村串户欢天喜地地抖擞出对春节的膜拜和图腾后,当一切纷扰在此刻而且惟有此刻抛到脑后时,他们的繁文缛节是虔诚的,他们的欢乐是纯粹的,他们过的,才是城市人记忆深处的红色中国年。[详细内容]
过年重于一切
  当下中国人仍如先民一样重视这一节日。古人说,死生亦大哉。经过现代传媒的渲染,过春节俨然有浸乎生死之上之势,它高于国丧、大于灾难、重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上亿的中国人在半个多月内的大迁徙,甘愿领受当代社会的匮乏、污染和盘剥,如农耕时代一样经历家族盛宴,炫耀狂欢,都说明了这个文明的绝对律令、集体意识施于我们是如何地有效。[详细内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网产品客户服务联系电话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
首页 过年说年 狗年说狗 过年说礼 过年说吃 过年说书 新年旧历 过年十问 百姓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