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众人拾柴火焰高
无硝烟 亦战斗:新闻节目中心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大西山》抢拍进行时
俗话说:“六月的天,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这些天《大西山》主创团队就在盛夏抢拍中屡屡直面这样的季节性挑战!几个月以来,在台领导和海淀、石景山、门头沟、房山和昌平各区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大西山》主创团队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工作计划,以集中研讨和分头实地采访、挖掘故事及拍摄线索相结合的方式,每周三次例会大家群策群力,对整部纪录片进行了数次文本梳理、交流,先后邀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佛教学会、北京社科院、北京市文研所、北京学机构、三山五园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国际级、北京市级和各区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策划创作。
6月9日一早八点,主创团队按计划先期进入门头沟灵水村和爨底下村两地展开集团化多层次拍摄,由经验丰富的导演和技术总监分别带领八翼飞行器航拍组、大型摇臂组和单机精拍组联合行动。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财力和人力,三个组事先都针对多变的天气制订了周密的拍摄预案,并对人员、设备和车辆进行了应对风雨冰雹等复杂天气变化的专业配备。同时另有三位分集导演和摄像邀约当地专家沿途为下一步的拍摄实地采风。事实证明,这些措施为拍摄和采访计划的顺利完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优质保障。
位于门头沟斋堂镇的灵水村,2005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古民居是中国北方明清时期乡村民居建筑的典范,更以“举人村”的深厚文化底蕴成为《大西山》展现京西古村落文明一集中的重要拍摄地。然而,要在短短一天时间内拍到这一封闭的深山古村落精髓却绝非易事,天公似乎也要考验主创团队的综合实力,先是阴云密布,后又细雨纷飞。航拍组背着沉甸甸的八翼航拍器爬上村里的魁星楼已接近中午,技术总监杨晓春抓住天气状况暂时稳定无雨的间隙迅速抢拍到了灵水村独有的“龟形”建村风貌。分集导演朱晓梅凭借多年的京郊报道经验,快速安排摇臂组和单机拍摄组分头行动,在前村雕塑广场和错落有致的三条石头街道间同时进行大全景镜头和预定民居的单机定点拍摄。
时间一分一秒地飞逝,无论是导演还是摄像都深知天气变幻莫测,唯一的应对方案就是分秒必争!大家为设备的关键部分都配上了防雨装备,有时一阵急雨飘来,大家宁愿淋着也要全力护住设备。与风争时机,和雨比速度,分兵作战的三个拍摄组如同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其中,很快就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拍摄。
下午三点拍摄团队移师“灵水八景”之一的南海龙王庙前高地进行无人机和大摇臂的配合拍摄,艾冬云副总编刚结束一个会议就特意赶来,与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常蓉副部长共同现场指导两个拍摄组集团作战。不仅如此,她还利用拍摄间隙详细地了解八翼航拍器在这种复杂地形、多变天气条件下的拍摄特点,并率领《大西山》的总导演王淳华、执行导演卢晓南以及部分主创人员深入灵水村层层叠叠的古民居实地探访,与当地村民面对面地交流,悉心领悟这个千年古村落的独特人文风貌和浓郁文化气息,扎实践行“走转改”的精神实质,为《大西山》的集团作战即时补给丰沛的精神食粮。
随后拍摄团队连夜赶赴爨底下,驻扎在那里第二天继续进行三个拍摄组的集团化拍摄,原计划五点开始抢拍晨光古村落,可当地人认为早七点前不可能有足够的光线开拍。可是第二天凌晨五点半,敬业的拍摄组还是根据天色出发了。航拍组登山抢拍日出山色,摇臂组和单机组分头按计划在财主院等极具特色的院落继续与天公争分夺秒的战斗。
天道酬勤,七点刚过五级左右的山风突起时,航拍组已经完成了预定拍摄任务,冒着强烈的山风安全撤下山来。而在狭长村落中的大摇臂拍摄组不得不在闪转腾挪拍摄的同时,随时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雨考验。斜斜的山雨中,阳光顽皮地时而钻出云层,时而躲入天际,由几人配合操作的大摇臂拍摄因此频频遭遇光线调节和避雨拍摄的双重挑战,还要与逐渐增多的游客人流争夺拍摄角度,有时一个镜头要反复打磨几次才能拍到满意的效果。
也许是大家的敬业与诚心又一次打动了上苍。我们迎着五六级的山风翻山越岭,赶赴下一个拍摄点——妙峰山时,大家突然发现:永定河放水了!十多年罕见的壮观场景!望着奔流向前的永定河水,大家不由感慨:大西山真是山有情、水有灵!我们是团结奋进的“大西山陆战队”,无硝烟、更勇敢!6月11日又一支摄制小分队沿109国道冒雨抢拍沿途标志性季节镜头,6月12日部分主创人员聆听研究北京风物的知名专家——北大新闻学院肖东发教授讲座,6月13-14日周末又分成几组踏勘、抢拍房山十渡、凤凰岭、北京植物园、樱桃沟等公共和分集季节性镜头。
责任编辑:赵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