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梦•践行者]他曾为留守儿童 如今组团支教 播撒公益的种子
文/图 金羊网记者 李妹妍 通讯员 沈甸 窦小兵
廖金威家的洗手台不大,置物架上却密密麻麻放满了各式各样的漱口杯和牙刷——这是来来往往的学生和志愿者留下的。在梅州市区上学的学生周六日过来上课,直接住在他家里,而前来支教的志愿者有时也会先在这里落脚,坐在一起讨论接下来的课程。
家里的空间也被尽可能地利用起来。不太大的房间塞进了上下铺,就连书房也备着一张可折叠的沙发床。
“最开始只是在假期回村里做一些学习方面的帮扶,没想到就坚持下来了。”1989年出生的廖金威瘦高个子,小平头,可能因为手头事务较多,他语速显得稍快,“不知不觉,这个‘支教计划’就12年了。”
12年间,他完成了中学、大学学业,成长为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梅州供电局的青年技术骨干,但公益支教的脚步不曾停歇,从一个人的“支教计划”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同行——如今精诚支教团已有成员70名。
A 在偏远山区生长出支教团
“飘扬的五星红旗,蓬勃你我的信念,春暖花开的大地,心中永远的依恋……”下午两点,和着8月的蝉鸣,梅州大埔县平原村文化活动室里传出了阵阵悠扬的歌声。
这是精诚公益团队支教活动的音乐课堂,十几个孩子围坐在四张长条形课桌旁,将右手举得高高,期待吸引老师的注意,年轻的音乐老师邓秀清则数着节拍,指挥他们玩起了音乐游戏。
“比学校老师讲得有趣多了!”13岁的黄粤聪特别喜欢这个暑期的支教课。家住大埔黄屋科的他每天一吃过早饭就飞快蹬上自行车,十几分钟赶到平原村和小伙伴们排排坐好,“老师们不光讲文化课,还有手工课、音乐课、演讲课。”
这个支教团队以平原村为“大本营”,创始人廖金威就出生成长在这个村子里。
“和他们一样,我小时候也是留守儿童,爸妈常年辗转各地打工,我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知道农村的留守儿童需要什么。”廖金威告诉金羊网记者,平原村经济落后,年轻人基本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孩子们留在村中像野草般孤独成长,“现在物质条件都不差,但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最缺乏的是好的精神引导。”
闲时,廖金威经常和团队成员们一起探讨,如何根据孩子们的发展需要合理设计课程,“做一些丰富多彩的课程的尝试,比如音乐课,用音乐艺术的审美开启他们对这些领域的认识。”
最初村民并不理解,认为支教就是补课,廖金威也不恼,笑着耐心解释,“我们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并不是补课。在文化课辅导之外,我们更希望传递精神文化的力量,帮助孩子们培养各种各样的兴趣,让他们在未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
B 从一个人发展到一个团队
廖金威时常感慨自己的幸运:虽是留守儿童,但爷爷非常重视孙子的教育,当村里其他小孩还在嬉戏打闹、沉迷电视游戏的时候,童年的他早已与书为伴,小学开始就稳居班级前几名,成为同学们口中的“学霸”。
初中后,廖金威跟随父母搬到梅州市区,上了市重点中学,但他仍惦记着留在村里的同学们,“我学习相对有余力,平时将自己的学习资料收集整理起来,寒暑假带回村里和以前的同学分享。”
因为学习成绩好、又热心帮助同学答疑,同年级或者低年级的同学经常找上门来请求帮忙。渐渐地,“慕名前来”的孩子越来越多,初三那年,廖金威干脆在家里支起小黑板,制定了简单的教学帮扶计划,开始了他的支教之路。
从初三到大学,寒来暑往,廖金威一个人坚持帮扶孩子们学业,一直没有中断过。
“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只有更多的人在一起才能走得更远。”2011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廖金威工作越来越繁忙,渐渐对自己的支教活动有了更长远的规划,“能不能建立一个支教团队,培养出一批人,即便自己放手也能让教学继续运转?”
廖金威琢磨了许久,犹豫着将这一想法和朋友们进行探讨,结果得到的反响出乎他的意料:他曾帮过的学生、朋友,以及一些社会热心人士都纷纷发来了申请书。
“古人说:德不孤,必有邻。”2013年,毕业工作两年后,廖金威发起创立了支教团队,取名为精诚支教团队。团队一开始便吸引了十二三人加入,最高峰时曾达到近百人——除了来自北大、中大等学校的大学生和梅州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外,还有一大部分是廖金威在供电局工作的同事。
“以前做什么都只能自己一件件来,现在有了大家的帮助,团队的社会力量更强大了。”廖金威说,团队成立的第一个五年,成员稳定在65人,支教点从平原村的一个拓展到了四个,先后组织开展了10期相对大型的支教活动,帮助、影响学生超过7000人。
C 打造支教本地化长效机制
但支教团的进展并非一帆风顺。
场地如何协调?人员如何分配?课程如何安排?“问题多得实在足以让人放弃。”郭瑞霖告诉记者,最初没有支教的场地,队员们吃住都在廖金威位于平原的老屋,从确定合作伙伴、购买生活用品到培训义工、定制课程,廖金威事无巨细都要操心落实,“有一段时间他经常两点多才睡,6点多就起床了,我们都特别担心他身体。”
父母一度担心他吃不消,劝他放弃算了,但倔强的廖金威硬是扛了下来,“我不想因为困难而放弃,浇灭孩子们的希望。”
心疼归心疼,家里人还是给予了廖金威无条件的支持。没有活动场地,爸爸自掏腰包在老宅子西山墙搭建了简易棚子,供孩子们做教室;没有后勤补给,爷爷负责烧开水,奶奶负责摘菜,妈妈则每天起早贪黑为一二十号人准备一日三餐。
慢慢的,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了这个倔强的年轻人。平原村村民了解到支教场地有困难,跟村里的华侨协商后,无偿提供廖姓宗祠、村里的文化活动室和华侨的乡村别墅给支教团队使用。
让廖金威备受鼓舞的是,孩子们和义工开始懂得体谅他的付出——有些低年级的孩子还问他,什么时候也可以像他一样去支教;还有一些家长提出,愿意帮支教团队解决吃住的问题等。
廖金威笑称,自己的团队是“自带干粮”,有时候也会举办义卖活动。
这是廖金威唯一的坚持:支教老师、义工以当地的为主体,项目也只接受当地村民自发的帮助,用当地人自己的力量求得自身发展,“我希望用支教的本土化去推动持续化,要让当地人建立起‘自助助人’的意识,这才是建立长效机制的所在。”
D 通过书店播撒公益的种子
如今,平原村的孩子们只要到廖家老宅子的东厢房填一张借书单,就可以借阅中意的书籍——在几年前,为了买到一本合适的书,孩子们只能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大埔县城。
为孩子们打造一所乡村图书馆,是廖金威长久以来的梦想,2015年12月,精诚支教团队第一个乡村图书馆在平原村成立。
但廖金威并不满足于此。2016年,他和几位朋友在梅州市区开办了公益性的“常然独立书店”。小小的书店正在进行着三个尝试:针对小学生的“雏鹰计划”和针对初高中生的“展翅计划”,主要通过每月上课帮助孩子们学业进步;针对大学生和已参加工作人群,书店推出了“书童计划”,“书童”们可以在书店读书,同时免费获得礼仪、茶艺、摄影、书法、演讲等方面的培训,作为交换,他们每个月要在书店提供一定时长的服务。
来自嘉应大学的大三学生林珍娜目前是一位“书童”,她说:“在这里,我们可以免费看书,还可以免费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沙龙、分享会,对我们的成长很有益处。”
对于未来,廖金威看得更远,“我们办这个书店,一方面是希望带动大家去阅读,另一方面是通过这种方式把公益的种子播撒下去,让他们跟我们一起把书店办好,一起去支教,其实也是为支教培养后备人才。”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左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推荐新闻
- 【 新闻 】 北京今天有一件大事发生 全世界瞩目
- 【 军事 】 出鞘:中国如何借鉴法国军工出口经验
- 【 财经 】 10亿赌局战报:董明珠加油 小米快追上...
- 【 体育 】 西甲-梅西2球 巴萨8-2力压皇马领跑
- 【 娱乐 】 易烊千玺亚运会闭幕式献唱跳表演
- 【 科技 】 深击|TFBOY没有S 何时解散已不重要
- 【 教育 】 海外研学的“05后”真敢花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2675637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1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