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冯洁 实习生 肖潇
粉尘、噪音污染延续六年之久
过去6年内,冀东水泥扶余公司周边村民一直深受粉尘、噪音污染之害。两个月前,一场针对上市公司的环保督查风暴后,村民们终于等来一个机会。不过企业不搬,村民无处可搬。在政府的逻辑中,水泥厂是扶余县的纳税大户,不可受损,水泥厂周边的村民们在适当防护措施下依旧可以在此生存
厂田之争
七十多岁的老赵和他的乡邻不明白,水泥厂怎么就长在了他们的玉米地里。饱受噪音、飞灰、减产之苦,他们盼着水泥厂搬家,或者按照当初进村时的宣传,做到“花园式、全封闭”。
珠山屯的村民们不知道的是,按照一个叫“卫生防护距离”的规定,早在水泥厂建成之前,因为他们的家距离工厂不足400米,他们就应“搬迁”。两个月前,来自北京的一场针对上市公司的环保督查风暴,让他们的身份又变成了搬不走的人。
这个让周边百姓怨声载道的冀东水泥扶余粉磨厂,位于吉林省扶余县蔡家沟镇珠山屯。7.5万平方米的厂区,原本是珠山屯2队的一片玉米地。至今,紧挨着厂区东侧的仍是长势喜人的东北大棒子,西、北两侧不足400米处,则是村民居住区和他们的蔬菜大棚。
因为粉尘污染,2004年,工厂建成后,以经营大棚为生的村民发现,别人的大棚能用三四年,落了灰的大棚寿命只有一半,小苗最需要光照时,水泥就像大棚上的防晒霜。愤怒的村民集合了一百多人封堵了水泥厂大门。
2007年7月12日,被村民反复“骚扰”的水泥厂,请来了松原市环境监测站。村民老余保存了这份没有文字说明、没有明确结论的监测报告。水泥厂方面则坚持,从2006年到2009年,经过松原市、扶余县两级环境监测站监测,企业的排放都能达到国家标准。扶余县环保局副局长姜福金也证实,过去几年中,水泥厂没有出过环境问题。
在村民和水泥厂的拉锯中,一些村民得到了名为污染费的补偿。补偿标准是一个大棚一年700到1000元,非大棚种植的作物一平方米补偿三毛钱左右。
对此,王大娘质问,“如果没有污染,为什么要给补偿?”而企业相关负责人否认了补偿费一说。扶余县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冀东水泥扶余公司从一建厂起,每年都要拿出4万到5万元补偿村民。
打折的整改方案
环保部措辞严厉的通报批评后14天,冀东水泥在给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冶的公开信中明确提到,“扶余公司立即与当地政府和环保主管部门联络与沟通,于6月10前拿出搬迁方案。”
然而时至今日,水泥厂西、北两侧受害最严重的十几户村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村委、乡政府和水泥厂从未告知他们可能要搬迁。
6月18日,扶余县政府做出《关于冀东水泥扶余公司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未搬迁整改落实的报告》,并上报吉林省环保厅,等待批复。这份整改报告让珠山屯村民的搬迁事宜,终于有了明确的说法。
不过,扶余县政府决定不搬迁,而是增设绿化隔离带,督促企业加高围墙、增设防尘屏障,督促企业加强机械噪声管理,用来缓解水泥厂生产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此外,县政府还动员扶余公司,在已有几十名当地员工的情况下,更积极主动地接纳当地劳动力。
在作出上述决定之前的6月10日,扶余县正副三位县长带领环保局、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前往扶余公司紧急召开现场办公会。会议从上午八点半开到十一点,确定的解决原则是,“由县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向省和国家环保部门积极争取,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以达到企业正常生产的目的和不搬迁的最佳效果”。
在5月14日环保部发出的《关于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后督查情况的通报中》,扶余公司和冀东水泥属下的其它5家公司一起榜上有名。在环保部的黑名单上,冀东水泥因涉及问题企业6家、数量仅次于紫金矿业,位列11家上市公司的第二位。
扶余公司的母公司冀东水泥,早在1996年就在深交所A股上市,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水泥上市企业。首都国际机场、京沪高铁、北京奥林匹克中心等国家重点工程都曾使用该公司产品。
来自扶余县项目招商网的消息显示,冀东水泥在华北大本营之外,还布局西北、东北,实施“三北”战略。业内认为,近年来冀东水泥扩张过快,忽视了环保问题。在此次冀东水泥被点名的6家子公司中,因卫生防护距离不达标的企业除了扶余公司,还有泾阳、辽阳、鞍山三家。
搬不动的工厂
据了解,早在2004年冀东水泥扶余粉磨厂建成投产前,当时的吉林省环保局就对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作出批复,要求搬迁厂界周边不足400米范围内的225户居民。
扶余县政府承诺,负责搬迁事宜。2007年,扶余公司的母公司唐山冀东水泥拟扩产再融资,按照规定,需要向证监会提交省级环保部门的核查函,包括其下属子公司的环境核查情况。
据此,同属吉林大区的冀东水泥吉林、磐石和扶余三家公司委托吉林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作出了一份核查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厂区西侧居民区不满足安全防护距离的要求,政府应对附近居民实施搬迁。同年,扶余县政府再次作出书面承诺,表示要在2008年末将居民全部搬走。到了2009年11月,上市公司环境核查后督查操作阶段,环保部东北督查中心前往扶余,发现工厂自开工建设以来,尚未有一户实施搬迁。
被通报点名后,5月28日,冀东水泥向社会作出公开解释。扶余县环保局副局长姜福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7年未搬迁,是因为国家土地政策严格,安置需要的200亩宅基地落实困难,再加上工厂建在居民区的西南风下风口,公司污染控制得力,对居民影响较小,所以居民也没有动迁意愿。
之所以水泥厂一直搬不走,村民们的说法是,“背景很深”。
据冀东水泥扶余公司总经理助理吴志力介绍,扶余水泥厂是整个冀东水泥中规模最小、营收能力最弱的一个,直到2008年,水泥厂才开始盈利。
“说老实话,当初选址在扶余并不是个理想的地点。”吴志力说。粉磨厂属于水泥加工过程的制成品阶段,其所需原料水泥熟料,来自100公里开外的磐石市,而扶余当地消化能力有限,水泥制成品还要远距离运输到哈尔滨、白城、内蒙古等地。
扶余县政府机关内部流传,冀东水泥总部所在唐山市的某位市委副书记是扶余人。当年,财政贫弱的扶余急于招商引资,曾数度前往唐山开出优厚条件筑巢引凤。扶余县六七年间领导已更迭几次,流言的真实性无从考证。
2003年,当时的扶余县委书记张喜林在扶余水泥厂奠基仪式上说,水泥厂落户扶余,是扶余立足工业立县、倾心抓工业、全员抓工业的结果,而这一项目的动工,“填补了扶余没有大型工业项目的空白”。
尽管连年亏损,水泥厂依然是扶余县的纳税大户。每年为仅1亿多元的县财政贡献税收2000多万,扶余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政才戏称,如果水泥厂关了,扶余公务员每人的工资得少个几百块。
水泥厂运行后,也间接带动了周边其它工业。在蔡家沟工业园区,如今还建有一家石棉瓦厂、一个造纸厂和其它几个规模不大的企业。
基于扶余水泥厂对于扶余县财政的重要意义,在6月10日的政府现场办公会上,扶余县政府一位领导说,如果居民安置工作做不好,国家环保部将对企业采取措施,甚至使企业停产,这“对冀东水泥的损失很大,对扶余县的经济收入损失更大”。
不过,这也许意味着,眼见着水泥厂扎根在了曾经的玉米地,蔡家沟镇珠山屯的村民们,还要忍受满屋顶、窗台、衣服和头发上来自水泥厂的馈赠,还有夜里伴随梦境的响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