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记者 张英
■绿色世界观
■现在最重要的一点是,基于每个国家各自制定的计划,对他们具体排放进行监测。
■为能找到公平的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手段,纳入人均的计算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在英国还是从经济调控入手,逼迫企业做一个选择,到底是付巨额的税还是努力降低排放。
在亲历了哥本哈根气候谈判的失败后,英国前副首相约翰·普雷斯科特,决定从头再来。
他曾经为协调各国签署《京都议定书》而四处游说奔走,卸任副首相后“终于有了正常的睡眠”,却忙碌依旧。
只是不同的是,这次,他准备在今年年底的墨西哥坎昆气候大会上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京都议定书2》。
除了这一角色,对于中国而言,他还是欧洲议会英国代表团团长,也是英中工作小组的成员和前任联合主席,他一直在竭力促成两国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新能源技术应用方面有更多的合作。
7月上旬,在上海,南方周末记者独家专访了约翰·普雷斯科特(下文简称约翰),这已经是他第22次来到中国。
南方周末:哥本哈根大会后,你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京都议定书2》,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约翰:从我第一次来中国那时起,1997年,我和中国环境部长解振华一直在讨论环境方面的事情,比如《京都议定书》。
现在,我将给中国政府领导人介绍我最近新提出的“5项原则”:首先,“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各自不同的承担能力”是最高原则,它必须是“京都二号”协定的核心。
这也表明,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发达国家要扛起最重的担子。
第二,新协定必须适用于所有国家,其中必须纳入所有相关方的目标和承诺。规定必须有现实意义,并且要考虑到各个国家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常常感到那些目标都是不公平的负担,阻碍了他们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高碳模式实现发展。但承担节能指标是每个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指标,而这些指标也应当得到相应的区分。
南方周末:我们注意到,你尤其提到了人均排放指标,这似乎是中国政府所乐见的。
约翰: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人均排放量为20吨,欧盟和日本分别是10吨和12吨,中国5吨,印度2吨。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穷国与富国间繁荣程度的差距十分巨大。所以,为能找到公平的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手段,纳入人均的计算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任何新的协定务必要能够反映每个国家的贫穷程度。它必须坚守社会正义,给予贫穷国家完成工业发展的权利。
第四,协定必须贯彻“负责”与“透明”的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各国间的互信。
第五,必须建立专项基金以形成致力于引导发展中国家走向低碳增长模式的发展机制。富裕国家要为自己过去造成的问题承担更大的经济责任。
我将会在今年墨西哥气候大会上提出我这五条原则,但我依旧担心美国会不会同意签署,因为他们还会面临来自国会的压力。
南方周末: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奥巴马强调说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排放量国家。后来很多的西方媒体把会议失败原因归结于中国,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约翰:哥本哈根谈判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为美国据理力争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和美国是一样的,但他却回避了人均排放的概念。美国避免去谈经济的问题,而搞成道德方面的问题。从人均数字来看,过去给全球环境带来污染的国家的人均排放依旧比中国这样的国家大,发展中国家有理由让自己的人民,过上发达国家通过污染得到的繁荣生活。这确实是个道德问题,但我们并不能否认全球187个国家应该携手合作。
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另一个焦点矛盾就是美国和欧洲联合起来压中国。我当时就和英国首相布朗商量不要这么做,你难道能在短短四周里联合美国压中国来达到《京都议定书》四年才达到的结果吗?
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提到了减排的计划,并且正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一定会对减排和低碳有很大的计划。
南方周末:从上一轮谈判的失败到年底的坎昆会议,才一年多时间,这个《京都议定书2》有可能成功吗?
约翰:我希望把《京都议定书》上协议的到期时间从2012延续到2015年。
现在最重要的一点是,基于每个国家各自制定的计划,对他们具体排放进行监测。不一定要求立即有具体的约束框架,但需要有透明度和每个国家应负的责任。
每个国家都有制定自己的计划,这些计划可以单独执行起来。等到2015年再看,是否可以制定全球性的法律框架。这是一个规避墨西哥谈判失败的方案,如果我们太急促,一味强求立即达成国际性法律框架,就可能导致失败。
南方周末:包括中国在内,不少国家可能依然担心,贸然承诺太多,会制约了既有模式下的经济发展。美国当年拒绝签定《京都议定书》的原因,也大抵如此。
约翰:《京都议定书》的签订,我曾和戈尔一起讨论过,很可惜他当时只是副总统而不是总统,他本人是同意当中的条款的,但是当选的总统布什反对。美国人认为签署这一协议,会对美国造成很大的影响。就业机会会减少,经济增长会放缓。
但美国完全说错了,看看英国的例子。英国在1997-2001年,经济增长超过了33%,二氧化碳的减排达到了18%,就业机会也多增了200万。
南方周末:英国是怎么实现推动减排和发展经济并进的?
约翰:有这样几个主要原因,但并不是全部。在英国我们对整个工业界有个减排计划,教育他们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业能源效率,能效;第二,我们对工业界排放大户,专门出台了排放税,对那些没能按规定减排的重工业用户进行罚款。成功的用户则可以通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来避免税收,
为此,英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专门的应对气候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措施,对于包括建筑业运输业在内的很多行业设限,设立了非常详细的排放指标,逼着他们在投资时要充分考虑。这样的做法在世界其他国家是绝无仅有的。我们希望中国也可以吸收我们的经验。
比如,每次我来中国发现大城市交通拥堵严重,我就在想在中国是否能出台一个“拥堵税”,限制更多的车辆进入到城市。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所收到的税款必须是专款专用的,必须用到如何改善城市设施上,否则会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