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8日,黄河十年行考察团的大巴从潼关县出发穿越黄土高原到达陕西省榆林市。车窗外的黄土高原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千沟万壑,一片黄土,而是点缀着一些灌木和榆树,时不时还能看到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这是1999年来黄土高原推行退耕还林还草,限制放牧政策的结果。经过了十年的努力,黄土高原终于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
退耕还林助力生态恢复
黄土高原的绿化是有代价的。陕北属于革命老区,在西部大开发之际,国家将“退耕还林还草”列为重大基础工程。大量农民为了建设“生态公益林”而失去耕地,根据国家《退耕还林条例》农民退耕地造林每亩将获补助160元(含粮食补助140元,生活补助20元)。生态林补助8年,经济林补助5年。
不仅如此,为了保护草地恢复生态,黄土高原禁止放牧绵羊和山羊,原则上仅允许圈养家畜。但是由于资金困难,大量农户难以承受圈养养殖,许多农户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羊。一路上考察团没有看到一只散养的羊。
没有了耕地又不能进行传统放牧的现实令一部分农民的生活陷入贫困。黄土高原成为一处自然生态不断提高而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的地区。
生态补偿或可破解黄土高原发展困境
“我们需要推动绿色GDP的出台,计算出黄河上游恢复生态对下游的贡献。”这是同行的吉首大学生态人类学教授罗康隆的观点。目前国家给黄土高原地区农民的补偿被看成一种恩惠,“而事实上这远远低于他们对国家所做出的贡献。”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对于华北地区水资源供给、黄河下游的水土保持、下游防洪抗旱、以及对下游地区工农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所产生的绿色GDP是巨大的,如果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国家应该按黄土高原所做出的贡献进行补偿。
黄土高原保护需科学研究当地生态
据随行专家齐璞介绍,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齐璞说:“黄土高原十多年来的治理实际上并没有对黄河泥沙量有多大影响,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减少主要是大坝的功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罗康隆教授认为,目前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做法是不尊重科学的,“绿化不等于生态。”罗教授说,恢复黄土高原的生态,需要精心研究当地生态特色以及适应物钟,并向当地原住民学习他们长期生活积累下来的生存智慧,仅仅植树造林肯定是不够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