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黄河十年行的队伍从银川市区出发,到达唐徕渠。渠道边清风簌簌,垂柳依依,水资源专家王建站在渠边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柳堡的故事》。
从渠道的宽度和流速判断,中科院地理所尤联元告诉大家,唐徕渠应该是二级渠。在宁夏,灌溉渠道共分五级,最大一级是主干渠,最小一级是毛细管,其中还包括支渠、半渠和农渠。这五级渠道纵横交错,构成庞大而稠密的灌溉网系统,为宁夏平原的农田输送着水分。
大水漫灌现象仍然普遍,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低
考察的途中,记者看到用黄河水进行大水漫灌的农田仍然不在少数。水资源专家王建告诉记者,国家及黄河水利委员会已经对各个省份黄河用水量进行了监控,各个省份也都在大力推广节水技术,然而由于管理成本及技术成本太高,大水漫灌现象仍然存在。据估计,黄河流域旱作农业区水的利用率为30-40%,灌区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溉水浪费严重。输水渠道衬砌率低,渠系渗透损失巨大。
黄河年平均水流量580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年开发消耗量仅有300亿立方米,最高年份达到330亿立方米;仅上游地区农业灌溉就要用掉200亿立方米。由于水资源大量开发利用,及气候变暖影响,使得黄河流域内主要河流实测流量有日趋减少的趋势,支流的中下游,甚至上游河段,均处于或正在呈现出比较严重的缺水、断流状态,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水资源和水环境已成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
王建老师还告诉记者,以色列的人均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30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3。而以色列依靠对水资源的诊视先进的节水技术不仅满足国内的农业用水需求,以色列的蔬菜水果还大量出口欧洲,被誉为“欧洲的冬季厨房”。中国的农业水资源管理还有巨大的差距和进步空间。
水环境污染严重,区域环评需要加强
为了解现在灌溉的情况,黄河十年行考察团拦住了一位骑摩托车的农民。这位农民兄弟说,现在这里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水浪费而是水污染。在他的带领下,考察团发现了一条被污染的沟,而且发现了一处排污口,这很可能是从附近药厂流出来的,沟里的气味熏得考察团员不住咳嗽。
考察团又从路上拦下一对骑摩托的夫妻。女的告诉大家,这个药厂周围一到晚上六七点钟就能闻到刺鼻的气味。最不能忍受的是,厂子里的水会直接打井灌到地下,而附近老百姓喝的都是地下水。她还说,这里还算好的,如果往前走到永宁县情况更严重,因为那里的化工厂非常多。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扩张,供水范围不断扩张、供水要求不断增长,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已经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而水环境的污染又造成成可用水资源的进一步减少。王建还告诉考察团,即使这里每个化工厂排出的污水都达标,但这里的环境容纳量是否足够消纳所有工厂排出的废水也是未知数,中国在区域环评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种植结构与水资源不匹配
离开唐徕渠,考察团下午到达了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的沙坡头。在这里,由于紧邻黄河可引黄河水灌溉,绿洲时不时地出现在车窗外。在这些绿州里,庄家和水果长得特别好。王建告诉记者,在缺水地区种植这种高耗水的植物造成了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农业产品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据统计,这里的单位GDP和单位农产品耗水量为全国的四倍。
在来的路上,考察团也还发现了“沙田”作业方式。与高耗水绿洲相比,这种方式似乎更为生态,更符合沙漠地区的环境条件。贫瘠苍凉的沙丘上,考察团不时会见到大片用这种方法种植的瓜地。
研究农业灾荒史的湖南吉首大学邵侃博士说,其实古人早就使用过。而相信科学技术的今天,人类自认为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不屑于去了解自然,也就不再去发挥这种本可让我们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
一位采访过当地瓜农的专家告诉大家,这里的瓜地不需要引黄河水,而是用沙田方式种植。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西北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和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的特点。具体方法是:把碎石屑铺在沙土上,白天沙地温度高的时候,石头吸收热量,等晚上环境温度降低以后再把热量传递给土壤。同时,碎石屑可以在增加截流雨水量的同时减少蒸发量。这里的瓜农有的年收入能达到十几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