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考察团沿河取水样调查黄河水污染情况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7日17:20  新浪环保
考察团沿河取水样调查黄河水污染情况
王建

考察团沿河取水样调查黄河水污染情况
尤联元

考察团沿河取水样调查黄河水污染情况
汪永晨

  考察团沿河取水样调查水污染情况

  主持人:从生态文明角度来看,下个话题请嘉宾聊聊黄河水污染的问题,黄河水污染的话题经常见诸报章媒体,目前的黄河水污染的情况怎么样?

  汪永晨:我们这次也做了一个水样调查,取一些水样。我可以讲一些小例子,我们在乌海旁边的一个农民家,这个农民其实世世代代住在黄河边,挺富裕的。这两年老玉米的叶子完全是黑色的。

  我们在白银的时候,有一个农民说大葱是他们非常重要的生活来源,但是今年全村的葱一根不剩全部被污染死掉了。

  兰州有一个叫“绿驼铃”的组织跟当地的老百姓有一些合作,老百姓把他们的水窖打开,一打开一股臭气就上来了。

  我们这种考察,是希望呼吁大家关注黄河水污染问题,当地确实需要发展,可是在这样的地区守着黄河边,本来靠黄河水来灌溉,靠黄河水来饮用,靠黄河水来发展,但是当地百姓的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主持人:王老师您跟我们说一说您所看到的黄河水污染。

  王建:内蒙一带工业企业的项目多,有不少炼焦厂、冶炼厂、焦化厂,那个地方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在保护区旁边大规模开采煤炭,堆集的废石都很高。

  这个保护区有亿万年来和环境协同进化的珍贵野生植物,比如半日花,四合木,革包菊,这些植物都是强旱生的。风特别大,它可以矮其身子,趴在地上生长,如果没有水,可以扮死,假死六七年,一场雨就可以重生。这种植物是强旱生植物的祖种,我们大规模开采这些植物,大规模的工业项目在这里布置,把一个一万二千平方公里的保护区现在缩减成2700平方公里,而且2700平方公里是破碎的。

  汪永晨:建这些化工企业要从保护区里取土,那里本来都是湿地,有人管这个湿地叫基因库,现在从基因库挖土来添化工厂的基地。

  沿河走访8户黄河人家

  主持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怎么平衡,这是难题。既让黄河沿岸的人民富起来,也不能为了富起来就把母亲河给污染了。这需要社会各界一起去努力。

  谈下一个话题,关于黄河和黄河沿岸人民之间的关系。黄河全长有5646公里,流经9个省区,从青藏高原到黄河入海口,沿途的风土人情都是各异的,三位都是沿着黄河走,能不能分享观察到的沿河不同的风土人情?

  汪永晨:这次黄河十年行本来想走进10户人家,我们想持续跟踪这10户人家十年的发展变化,他们跟黄河水之间的交融。

  活动最终是走进了8户人家和一个小学,有一点超乎我想象的是这8户人家的大部分住房条件都非常好。8户人家除了一两家是土房子以外,其他都是砖瓦房,摆设都很现代化——大玻璃镜子和大电视。

  跟他们细聊起来,真的是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比如,我们在黄河和渭河交汇的这一家,他们的院子就是在黄河和渭河的边上,黄河和渭河在这里交汇以后,形成新的更宽大的黄河。那个妇女还会唱秦腔,站在黄河边上给我们唱高亢的秦腔,非常有味道。但是他们家所有的地方全都是土,水缸盖了几层盖,水里全都是土。

  贵德的黄河很漂亮,我们三个人去的是不同的人家,我们拜访的是龙羊峡的移民,他们在移民以前是半耕半牧,养牛羊也种地,过得非常安闲的生活。移民以后,房子都盖得非常漂亮,他们原来用手扶拖拉地耕地,现在要租大的机器,每天要花45元来租机器耕地,每天花45块钱播种,收割还要花钱租收割机。

  最要命的是这块地方是泄洪的地方,他们去了五年,每年眼看差几天开始收获了,来了一场洪水。我们采访这几家基本这几年没有收成,但是他们的生活不比原来差,因为他们去打工了。

  我采访那家的藏族妇女现在到建筑工地给人家当搬运工,搅拌水泥,原来在家带孙子,看着菜园子就行了,现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跟尤先生都有争论,什么叫现代化?有钱了就是现代化吗?

  汪永晨:黄河边的这些人家,他的生活都比原来改善了很多,但是幸福指数不知道怎么去判断。

  尤联元:他们的民俗活动只有在春节过年的时候还保留一点,平时大概不开展了。

  王建:我看到的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过去我也用城里人的看法看草原民族,到了黄河上游,发现生活在草原里的游牧民族,他们是衣牛皮,牧牛羊,收牛粪,死了都是天葬,是最生态的民族,对环境的索取是最少。

  生存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他们还那么热爱环境,那些地名都起得那么美。在星宿海,过去据说是星星点点的湖泊,就像天上的繁星一样,我们到那里看到的是一片枯萎的环境。这么大的星宿海消失了,干涸了,不是人为造成的,是天气变暖和干旱造成的。

  当地人与环境协同进化的关系,让我看了以后感觉非常震撼。我们有好些东西应该向少数民族去学习,去真正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理解他们。

  汪永晨:我们在那里也问了几家人,一种选择是你现在比原来有钱了,房子也住得好了,但是水污染了,另一个选择是你还回到原来那种穷,但是你可以喝到干净的水,拥有清凉的天,你愿意选择什么?8户人家有多半的人说愿意哪怕没钱也要喝到干净水,因为他们认为健康是最重要的。

  黄河源头水量减少

  主持人:汪老师这次沿着黄河走,途径多少个黄河沿岸的城市,这些城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汪永晨:沿途我们基本没住过大城市,都住在边缘的地方。在沙波头的时候,一个是回到附近的一个小城市里去住,一个是住在沙波头的农家乐,睡炕头,第二天可以拍沙波头黄河拐弯的日出,年轻人基本选择回到附近的小城市住,而我们这些老人,都住在更靠近自然的地方。这可能也是我们的一个思考,到底现代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主持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黄河沿岸的城市发展是不是跟黄河融为一体呢?

  汪永晨:我们有一点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去,比如像壶口下面再往上走的米脂、绥德,因为路过,我们都知道最近的堵车,那边也是大堵车,我们没有进去。我们心目中的革命圣地,绥德的汉子,米脂的婆姨,现在基本上看不到特别原汁原味,都是高楼大厦,都是现代化的,我们一路上都在走,如果不告诉我这是绥德,我想可能就是北京郊区,可能就是上海农村什么的。所有地方都是一个面孔,这是我们发展模式上应该去考虑的。

  主持人:沿岸人民也想住高楼。所以这怎么平衡,也得考虑。

  汪永晨:有一点问题就是康巴石,我在八九十年代去的时候,当地没听说太缺水,虽然那地方是高原,水不是很多,可是我记得那时候七沟八壑还是有一些河的,但是这次去看到只剩下可能差不多有十几米左右宽的一条小河旁边坐落着一个大都市,我们不反对那个地方的人现代化,但没有水,怎么去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我非常想说的是我们这次看到的黄河的源头就是一小细条黄河水从湿地里渗出来,去年去的时候是一大片的湿地,全球气候的变化对河源的影响非常大。

  主持人:黄河源头除了水量减少之外,有没有受到污染?

  汪永晨:黄河的污染应该是观念上的污染,我和王建非常着急,我们采访科学家,科学家说希望黄河源头的围栏能一夜之间统统拆掉,当地在无人区建了很多铁丝网,这对整个湿地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很大影响。

  还有就是污染,在黄河源头有一片古柽柳,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现在因为要修一个小的电站酒要全部淹掉,可是这些柽柳记载了四五百年来当地气候、生态、自然的信息。

  主持人:最后请给我们说一下选取的黄河人家现在的生存状态怎么样?

  汪永晨:他们这些年的变化是非常大的,他们跟整个黄河的开发息息相关,我们打算用十年的时间跟踪他们的生活变化,我想这个活动到10年结束的时候,我们再坐到这里,会有科学家、生态学家,我们大家共同考察,共同思考,共同记录来展现给大家。

  >>相关专题:黄河十年行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相关专题 黄河十年行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黄河 污染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