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德国弗莱堡:建筑节能对二氧化碳减排最为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1日14:34  21世纪经济报道

  弗莱堡:

  德国“微能”城市样本

  本报记者 李梅影 北京报道

  50岁的迪特·萨洛蒙博士(Dr. Dieter Salomon)成为德国弗莱堡市长已有8年,他被誉为“世界上能拯救地球的50个人之一”。英国BBC记者到访弗莱堡后,称其为“绿色之都”。

  20万人口规模的弗莱堡被黑森林环抱,著名的黑森林蛋糕和咕咕钟从这座环保与绿化在全德排第一位的城市走向全世界。

  如果说黑森林是上天赐予的话,让弗莱堡后天走上绿色之路的力量则来自弗莱堡公民,40年前弗莱堡已开始其环境经济发展之路。

  如今,弗莱堡环境经济发展之路延伸到中国,在参与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50座城市中,弗莱堡是最小的一座。然而根据2004年的统计,这个城市环境经济产业吸纳就业人员超过1万人,环保企业约2000家,环境经济产业总产值为每年6.5亿欧元,占城市GDP总值4%。

  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国家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弗莱堡的40年环境经济经验,或许作为低碳试点省市的参考样本。

  二氧化碳减排先行者

  弗莱堡减排过程经历了从“政治上的定义”到实际行动的过程。

  弗莱堡在1996年就决定,以1992年作为减排参考年份,至2010年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降低25%。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个目标难以实现。迪特·萨洛蒙对本报记者解释说,首先是因为弗莱堡居民数量在过去15年里增长超过了两万人,减排成果被人口增长极大抵消,否则从1992年到2008年,弗莱堡二氧化碳减排成果将远高于已经达到的15%。

  此外,迪特·萨洛蒙指出,该市最初的减排目标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定义”,而最近几年,弗莱堡在具体行动方面取得了许多进步。

  因为有具体的行动,该市议会在2007年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至203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40%。

  为什么要提出更高目标?迪特·萨洛蒙表示,根据柏林生态研究所专家的计算结果,至2030年弗莱堡肯定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36%,而目标设定为40%,意味着为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作更进一步努力。

  虽然弗莱堡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显得雄心勃勃,但看上去却落后于整个德国,德国2009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于基准年(1990年)减少了近29%。

  对此迪特·萨洛蒙对本报记者回应说,在德国国家层面,是因为自从1990年德国重新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后,在过去20年间,巨大数量的原民主德国(东德)的废弃工厂被关闭。

  从“微能建筑”到“增能建筑”

  由于弗莱堡不是工业城市,因此,建筑节能方式对于该市进行二氧化碳减排最为重要。在弗莱堡,由于建筑物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整个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的40%。

  在建筑节能方面,迪特·萨洛蒙提出要发展“微能建筑”,微能建筑是什么意思?弗莱堡上海世博会展台总监陈炼解释说,这个词的英文是“PassiveHouse”,带有被动的意思,不需要从外界主动获得能源。在弗莱堡,微能建筑标准是供暖能源消耗量不得超过15千瓦时/平方米/年。

  弗莱堡建筑的发展还意图从微能建筑升级到增能建筑。“增能建筑”概念由弗莱堡著名太阳能建筑师罗尔夫·迪施(RolfDisch)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指房子所制造的再生能源会超过本身所需能源,在被动获得能源基础上,在屋顶加装太阳能光电板、地下安装地源热泵等。

  为鼓励市民把房子改造或修建为增能建筑,弗莱堡市政府采用补贴方式。

  弗莱堡市经济-旅游-会展促进署总裁贝恩特·达勒曼博士(Dr. Bernd Dallmann)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德国,电网运营商有义务把每个太阳能装置所发的电以保护性电价上网,除此之外,弗莱堡还给予安装太阳能设备的地区性补助。

  事实上,弗莱堡在相关方面的法规会越来越严厉。据本报记者了解,该市新法规规定,从2011年开始,所有公用楼房均要达到微能建筑标准,如果达不到标准,将没有办法取得建筑许可证。

  这样的建筑理念在中国适用性如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住宅与社区研究所所长张杰对本报记者表示,其实相关概念已经引入中国,但是在中国推广难度还较大,在管理上,涉及到电力并网的问题,以及房地产和电力部门的利益冲突等问题。

  NRDC中国项目绿色建筑主任靳瑞冬则指出,目前中国的高房价对节能建筑的发展是比较大的打击,“假如一个开发商高投入去建节能建筑,卖的情况远远不如地段好,哪怕只是盖了个‘鸡窝’的楼盘。”靳瑞冬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减排 低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