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转型可借鉴日本低碳经济经验(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1日17:00  南方周末

  日本坎坷“绿”途:先救国,再误国?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孟登科 特约撰稿 朱婧一 王清

  发自日本东京

中日近十年GDP增长对照图 (CFP/图)
中日近十年GDP增长对照图 (CFP/图)

  中国崛起的十年,和日本“失去的十年”,在2010年8月,终于有了最直接的碰撞:中国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越日本,位列世界第二。

  日本遗憾,中国警醒,但数字上的高下,并不足以概括全部事实。

  在绿色浪潮来袭的今天和未来,我们究竟超越了日本什么,又落后了日本什么,依旧值得追问。

  南方周末记者为期半月,深入日本社会,遍访各界,还原真实的中日差异。“超日之思”专题将以上下两辑的篇幅,超越数字高下,聚焦日本在环保、低碳等绿色领域的成败利弊,以资后来居上者中国借鉴。

  低碳经济实现的目标不能只是经济上的增长,还要为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服务,实现低碳的同时,还必须控制失业率过高,而现在,“世界范围内找不到做得很好的国家”。

  “环境立国”曲折

  中国如今面临的许多环境污染问题,在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也曾发生过。

  当时日本以水俣病为代表的四大公害,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最为突出。曾经的日本,和中国一样走着以经济发展为先的策略,对于制定产业公害等对策一直持消极态度。日本政府最初在厚生省设置负责公害问题的专家还是1961年,而即便厚生省环境卫生课的这名负责人在“公害问题”之外,还必须承担理发、美容院的指导监督和公共浴场的监督之责。

  这种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工作安排,恰恰体现了当时日本社会对环境的认知水平。

  1967年,日本公害基本法得以出台,国会在1970年集中审议了公害的对策,在众所周知的“公害国会”(由于主要以公害问题为议题而得此名)上,制定了多项法律约束,环境治理始步入正轨。

  今天,四十年前的“公害国会”被冠以日本经济转型开端等标签意义,事实上,这一变化多源于民众的强烈批评。而日本政府的立场亦一直在约束环境和发展经济中摇摆不定,这构成了日本政府之后二十年间推进环境政策的真实逻辑。

  1970年,时任日本首相的佐藤荣作说,防止公害的同时必须考虑到机构及发展,不能因努力防止公害,而使企业面临倒闭。这其实是当时日本政府和经济界对于环境政策的普遍担忧。对现时中国而言,这样的声音不曾陌生。

  幸运的是,迅速而来的环境改善增加了日本人坚持环境约束的信心,也让政府无从后退。“公害国会”之后,日本的环境问题迅速得到改善,烟煤、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环境指标均有明显下降,日本一跃成为治理公害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1990年出任经济团体联盟会长(被称为掌握日本经济命脉的经济组织)的平岩外四开始对日本经济界卓有贡献的改造,他凭借领导力使经济界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经济界出台了企业行动宪章,以自身主动约束来应对外部批评。此时环境议题才真正步入政府、企业和民众相对良性互动的轨道。

  在众议院议员河野太郎看来,日本经济转型肇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源于两个动力:1960年代的公害问题,促使政府颁布很多法律,这对企业是法规上的动力;而1970年代的两次全球石油危机,使得对石油依存度较高的日本企业有了经济转型的动力,迫切节省能源成本。两者共同发挥作用,缺一不可。

  1990年代,日本爆发著名的次贷危机,再次触动了日本社会对于经济转型的探索。这时的日本开始把发展绿色经济作为一个正式选项来提出,循环经济、环境立国,包括后来的低碳经济无不发端于此。

  难挽“失去的十年”?

  尽管日本学界当时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存有争议,但大多数人认为,绿色经济是日本经济转型的杠杆之一,日本在节能、低碳方面的努力也延续至今。

  40年前,日本应对第一次石油危机时,还没有低碳概念,“但日本当时的做法就孕育了这个含义,那时叫低石油、低能源,现在可以包括在低碳范畴之内。”河野太郎说。

  先发优势使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日本的环保产业、节能技术、新能源利用等都领跑于世界。

  但这却无法解释,整个1990年代,日本在上述领域保持着较高的竞争力的同时,经济数据则一蹶不振,被认为是“失去的十年”。

  在河野太郎看来,原因在于政府推动经济转型并不彻底,在众多传统产业领域仍刻意保护落后,最终拖累了经济。

  他举例说,以日本航空为例,去年就该破产了,按照市场规律,没有竞争力就应该退出市场,但政府受制于选票的考虑,没有果断措施,却用财政进行补贴,勉力支撑,实际上对日本的航空产业并没有任何帮助。

  可堪佐证的是,日本国土交通省规定,东京的羽田机场飞国内航线,成田机场飞国际航线,这使得九州的市民想要去洛杉矶,就得先飞到羽田,然后转车到成田国际机场,再飞洛杉矶。河野说,对民众而言,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坐飞机去韩国仁川机场,然后直飞洛杉矶,所以国土交通厅的这一规定,实际上裨益的是韩国经济。

  在保护部分落后产业的同时,低碳经济的推进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2009年,首次执政的民主党党首、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联合国承诺,日本将在2020年达到减排25%的目标。

  此前,自民党执政时期首相向外界最高承诺也只是8%,日本自民党政策调查会顾问、前众议院议员岩国哲人分析说,自民党奉行只做不说。而鸠山由纪夫更多是为了给外界树立好的形象,才会公然承诺25%。

  现在看来,这或许是首次执政的民主党竞选公约里唯一阵地,也是民主党唯一能保留颜面的地方。民主党在竞选之初提出的高速公路收费改革、儿童补贴等议题,都已或被搁置、或被修改。

  在京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植田和弘看来,撇去党派竞争的政治因素,未来唯一能给日本政府以信心的,就是至今领先的绿色低碳技术,与其他国家相比,这确实是日本率先完成向低碳社会转型的优势所在,但只有这些,远远不够。

  “25%的目标是误国”?

  日本能否复制上世纪70年代的成功转型以确立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经验,来完成其在低碳领域的最后一搏,则充满变数。

  不可否认,日本是使用能源最有效的国家,人均消耗的石油只有美国人的一半多,自1973年以来,日本的工业产量已经增长了3倍,而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耗却大致保持不变。由于政府实行所谓“最优产品计划”,不断提高能效标准,日本家庭的能效比美国家庭高出一倍。

  但京都大学教授植田和弘仍坚持认为,日本距离低碳经济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光有技术和能效,还不能说是真正的低碳经济”,日本在很多方面仍依赖使用化石燃料。

  而且,日本因无法兑现《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曾一度失信于世界。

  自1990年以来,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际是不降反升,它引发的思考甚至波及了世界的信心:如果连极端注重能效的日本都不能达标,那么世界其它国家还能有什么希望?

  岩国哲人的担心是,一方面是企业,包括电视、汽车等传统产业,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制定这样的目标太高了,企业没有承担能力;同时,俄罗斯、美国等排放大国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给予明确支持,单靠日本是很难实现的。

  日本如果实现25%的减排目标,这意味着它需要把太阳能发电量提升55倍、新车销售量的90%、车辆保有总量的40%的汽车需要变为混合动力、新建住宅100%要进行保温处理,过去的住宅也需要进行100%的改造,日本经济界认为这是不可完成的任务,“25%的削减目标是误国。”这是经济界对民主党政权的一致批评。

  在植田和弘看来,更大的挑战还在于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产业基础很薄弱。1985年后日元被迫升值很高,日本企业不得不往国际化发展,这是选择方向上的错误,正因为企业外迁,没有在国内改进,所以产业空洞,形成了泡沫经济,“经济问题的解决和低碳发展应该共同解决才是理想的”。

  岩国哲人则提醒,日本目前的首要问题是经济低迷、失业率增高,优先解决经济和雇佣政策的问题,还是环境政策问题,这对民主党是个考验。

  这其实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低碳经济实现的目标不能只是经济增长,还要为人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服务。实现低碳的同时,必须控制失业率过高,而现在,“世界范围内找不到做得很好的国家,这也是大家不那么欢迎低碳经济的原因。”

  “还有一个就是核能的利用问题,”河野太郎补充道,“日本因为减排压力,所以制造了大力开发核能的借口。核能明明不是一个清洁能源,但还是被宣传为清洁能源。过去太阳能发电,日本世界第一,但现在的投资都从太阳能转向了核能,所以太阳能发展就不如中国了。日本的地热资源也很丰富,但是怎么利用地热资源,政府也没有具体的做法。”

  谏言中国转型

  尽管日本在低碳经济的探索上喜忧参半,但毫无疑问,这几十年来的转型努力已经足以给中国以启发。

  在植田和弘教授看来,日本在1970年代克服环境公害和石油危机这双重困难的努力更值得中国借鉴。中国正在面临综合性的课题,一方面要跟着国际步伐,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同时国内的污染问题仍然严重,再加上医疗、教育等公共问题困扰,所以解决道路会是非常困难。“世界上没有成功的范例可供中国借鉴。”他说。

  好处恰在于,中国可以利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绿色技术。不久前,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就曾公开表示,要向日本学习低碳技术。

  岩国哲人很看好中日两国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前景,“日本是亚洲最有钱的国家,中国是亚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我一直倡导,日本一定要向中国提供技术。”当然,岩国哲人的实际考虑还包括,这其实也为日本提供了市场和利益。

  “但光有好的技术是实现不了真正的环保社会的,还要学习日本的法律和政策。”植田和弘称。

  他提醒说,中国推动低碳经济的优势在于中央政府强硬的财政和决策推行能力,但光有这些还不够,没有企业和国民的支持,低碳目标是不可能达到的。

  (感谢日本新华侨报和东亚环境信息中心对采访的帮助)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