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部生态现状与因应策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2日11:45  新浪环保

  资料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作者:清华大学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

  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于2000年全面启动,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广西共计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述地区以下统称西部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68.8%。“十五”西部大开发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显著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努力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的西部地区;“十一五”西部大开发总的目标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重点地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达到新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从“山川秀美”到“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直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则成为重要目标。为此,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一系列工程建设,包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但西部地区“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生态状况像魔咒一样一直难以跳出甚至日趋严峻。处于上水上风地位的西部地区,其生态状况不仅关系到西部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东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国家可持续发展。保护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其生态战略意义甚至大于单纯西部经济的发展。

  中国西部生态现状及生态功能定位

  西部地区几占国土面积的70%,其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包括地理气候等极具多样化。总体上西部地区可以大致分为西北干旱区(亦可称为蒙新高原区)、青藏高原区(或称青藏高寒区)和华南湿润区三大区域。西北干旱区大致包括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和陕北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0%),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日温差大,冬春季常有强风,东部为半干旱草原地区,向西逐渐过度至半荒漠和荒漠,我国几大沙漠包括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及腾格里沙漠等均分布在此区。青藏高原区在世界上是一个独特的生态地理区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大致包括青海、西藏及四川西部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25%),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气温低、风力强,植被多属高寒类型,现代冰川作用广泛,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固体淡水资源库,长江、黄河即发源于此。华南湿润区属我国的亚热带区域,包括陕西秦岭以南、四川(包括重庆)、云南、贵州、广西区域,年降雨量多在800毫米以上,气候湿热,自然植被北部为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向南过度到典型的常绿阔叶林。

  西部地区面积为660余万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约占14.9%,草场面积约占48.1%,耕地保有面积占6.8%,湿地面积占2.8%。表1为西部地区与全国森林资源对比情况,为便于统计,表中西北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和新疆5省区,大致相当于上面提到的西北干旱区;青藏区包括青海和西藏,大致相当于上面提到的青藏高原区;华南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广西5省区,大致相当于上面提到的华南湿润区。1986年森林资源情况根据《中国林业年鉴(1949-1986)》,2006年森林资源情况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006年全国森林资源情况”。与1986年森林资源统计不同的是,2006年的森林资源统计将“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也作为森林资源统计在内,西部地区的大面积灌木半灌木荒漠植被(传统上被化为草场)也被作为“森林”统计在内。可以看出,西部地区森林面积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一半以上,而天然林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森林蓄积则占全国森林蓄积的60%以上,森林单位蓄积量远高于东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西部地区森林多为天然林,森林质量远高于东部地区,特别是青藏区和华南区,是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保存最好的地区。

  表1 西部地区与全国森林资源对比情况(面积单位:万公顷;森林蓄积:万立方米;单位蓄积:立方米/公顷

  表2为根据林业局公布的中国湿地资源情况统计出的西部地区与全国内陆自然湿地资源对比情况。可以看出,总体上西部地区内陆湿地占全国内陆湿地的59.2%,其中约70%的沼泽地和63%的湖泊分布在西部地区特别是青藏区和西北区。西部河流湿地虽然只占全国的37.3%,但全部为上游地区,我国的重要内陆河流如塔里木河、黑河、乌伦古河等等也全部分布在西部地区,因此其生态战略意义极为重大。

  表2西部地区与全国内陆自然湿地资源对比情况(单位:万公顷)     

  表3为根据全国草地资源调查资料(中国草地资源,1996)统计出的西部地区与全国草地资源对比情况(另有9.31%为未划分草地类型的零星草地,未统计在表3中)。可以看出,将近90%的草地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所有18种不同的草地类型,其中有10种草地类型仅分布于西部地区或基本仅在西部地区分布。西北区草地面积占全国的44.6%,青藏区草地面积占全国的33%,华南区草地面积占全国的11.8%。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草原仅分布于西部地区,其中温性草原包括荒漠草原多分布于西北区,而高寒性草原包括高寒荒漠草原等则主要分布于青藏区。需要说明的是,在国家林业局公布的2006年森林资源统计数据中,有很多草原被同时统计为森林,实际上这些植被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草”也不是“树”,而是适应于干旱条件的半灌木化荒漠植被(高度常低于30-50厘米)。

  表3 西部地区与全国草地资源对比情况

  森林、草原和湿地是陆地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在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或被错误认知,甚至仅仅把草原当成可以放牧家畜的草地。实际上,草原的生物量虽低于森林,但其周转量和第二性生产力甚至高于森林。像森林一样,草原向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提供了一个无比多样的成层的生活环境,从而组成复杂的食物网结构。草原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为三层:草栖层、地面栖居层和地下栖居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有很大一部分生产力被输送到地下器官,为地下各种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居环境,如各种土壤动物包括蚂蚁、蜘蛛等,及大量啮齿类动物如沙鼠类、跳鼠类等。地面栖居层包括各种昆虫及以昆虫为食的爬行类等,各种啮齿类,以及大量有蹄类动物如野驴、野骆驼、鹅喉羚、黄羊等,还有各种鸟类如善于奔跑的大鸨、沙鸡及各种猛禽类。草栖层动物主要包括各种无脊椎动物如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等。草原食物链的最高层为各种肉食性动物如雪豹、狼、赤狐、沙狐、猛禽类等。

  表4 Costanza等(1997)提出的地球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Costanza等(1997)将地球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划分为17个类别(参见表4),并据此对16类生物群落类型的服务进行价值评估,认为地球生态系统每年至少提供33万亿美元的服务,是全球GNP的1.8倍。其中大部分的服务都是经济市场之外的,如气体调节(每年1.3万亿美元)、营养循环(17万亿美元)等等。根据Costanza等的评估,森林(包括热带森林和温带森林)每年每公顷平均最少可提供服务969美元,草原为232美元,耕地为92美元,而湿地则为14785美元。据此可以大致匡算出我国西部地区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和湿地于Costanza评估同期的生态服务价值对比情况(表5)。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三大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占全国的64.3%,约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倍多,全国GDP的40%以上。如果考虑到西部地区在全国的生态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发源地、上水上风等)及森林总体质量高于东部地区等因素,其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权重应高于东部地区,因此其实际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应远高于全国三大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三分之二。

  表5 西部地区3大主要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情况对比(单位:万美元)

  西部地区还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在上述天然草地中,有饲用植物246科6700余种,主要包括禾本科1028种、豆科1163种、菊科532种、莎草科350种。草地食用植物包括野蔬类、果品植物、蜜源植物等有近2000种,药用植物约达6000种。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所列的243种中国被子植物特有属代表种中,有199种在西部地区有分布,占81.9%,其中约有58%仅在西部地区有分布。除已在野外灭绝的麋鹿外,共计49种国家I类保护哺乳动物中有45种在西部地区有分布,占91.8%,其中33种仅在西部地区分布(东部地区没有分布),而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普氏原羚则为我国特产且仅分布在西部地区。13种猫科动物中除分布于台湾的渔猫外其他在西部地区都有分布,其中雪豹、云猫、漠猫、丛林猫、草原斑猫、兔狲等只分布在西部地区或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奇踢目动物仅分布在西部地区。灵长类共计19种除已灭绝的白臀叶猴外,有17种分布于西部地区特别是华南湿润区,有13种仅分布于或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洞角科19种动物在西部地区全部都有分布,其中15种仅分布在西部地区。

  表6为西部地区及全国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根据2002年环保总局《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可以看出西部保护区面积占全国的85%以上,其中草原荒漠类保护区基本都分布在西部地区,绝大多数内陆湿地类型保护区也分布在西部地区,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我国西部生态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表6 西部及全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

  上述资料分析表明,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优质天然林分布在西部地区,约近90%的草地分布在西部地区(实际上我国的草原仅分布在西部),约近60%的内陆天然湿地分布在西部地区(其中70%的天然湖泊分布在西部)。我国西部地区森林、草地和湖泊3大陆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是西部国内生产总值的2倍以上。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这种保障功能其价值远大于西部经济开发价值。同时,西部还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西部地区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功能远不是东部地区所能比拟的,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安全战略保障之所在。

  西部地区的生态问题及保护现状

  一方面,西部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区;另一方面,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又是我国的脆弱生态区域,抵抗人为干扰能力和自然恢复能力相对较弱。正因如此,西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自1993年以来影响全国的沙尘暴和持续的沙尘天气,1998年长江下游的特大洪水,敲响了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警钟,引起了国家和每个老百姓的强烈关注,西部地区几乎成了沙尘暴、荒漠化等生态环境恶劣的代名词。总结分析西部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有如下几方面问题:

  1.森林资源面积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普遍存在于整个西部地区。根据《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国家环保总局,2002),西部林地面积从1995年至2000年5年减少89.1万公顷,林地的减少虽然被认为主要是由于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所造成,但实际上1999年全面实施天然林禁伐之前国营林场大规模的森林采伐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森林质量的下降表现在森林蓄积的持续减少(参见表1),1986年西部地区森林单位蓄积约为105立方米/公顷,到2006年则下降为78立方米/公顷。同样,森工采伐也是森林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1999年以来森工采伐已经停止,但禁伐前大规模皆伐式的砍伐,所造成的破坏会持续很多年甚至造成永久性的森林丧失,特别是在西部严酷的条件下,经过千百万年演替形成的原始森林很容易经森工采伐毁于一旦。森林的退化消失是华南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西北地区湿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的重要标志,而湿地荒漠化是沙尘暴的重要来源。

  表7 西部地区生态工程实施情况

  2.草原退化和荒漠化,特别是在西北干旱区,其次是在青藏高原区。根据《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国家环保总局,2002),西部草地面积从1995年至2000年5年减少235.3万公顷,草地植被的退化必然导致严重的风蚀,风蚀则造成普遍的沙漠化荒漠化趋势及沙尘暴(或扬沙)。草原的退化被普遍认为是由于过度放牧造成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在西部牧区大力发展畜牧业,确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过牧问题。但造成草原退化的另一个更为根本性的原因却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即由于水土开发造成的水资源枯竭问题。在西北及青藏地区草原,用铁筢搂发菜(一种藻类植物,因与“发财”谐音,加上媒体等的炒作,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餐饮的珍贵美食)也对很多地区的植被造成严重破坏,这种破坏甚至比“过牧”更加严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