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庆小南海水电站一旦上马 将加剧鱼类濒危程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8日14:18  中国经济时报

  虽然来自环保部自然生态司的最新消息称,在即将于近日举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年会上,“不会出现和小南海有关的内容”,但在短暂的乐观之后,小南海水电站的前景依然令环境NGO深感担忧—— ■本报记者 杜悦英

  一封申请函

  11月9日下午16时许,国内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代表国内6家环保组织,将一封申请函递送到了环保部,收件人是“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领导和负责保护区管理审批的有关同志”。

  6家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自然之友、云南绿色流域、绿色汉江、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和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在这封申请函中提出的共同要求是,由每个组织各派一位代表,旁听将在本月召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的年度会议。

  几家环保组织对于这一会议之所以空前关注,是因为他们担心,这一会议将是小南海水电站项目能否顺利通过审批的最后一道防线。此前坊间传出的消息是,对于小南海水电项目建设,由于重庆市政府的密集游说与积极推动,主管渔业的农业部已经打算开绿灯放行。于是,一旦环保部同意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区划做出调整,小南海水电站项目审核批准的瓶颈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而令环保组织心焦的是,这种调整必然会破坏此段流域的流水生境,“流水生境一旦被破坏,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生存和繁衍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个自然保护区也就名存实亡了”。作为申请函的签名机构之一,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负责人马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而据几家环保组织之前的了解,本月内举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年度会议的议题之一,正是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划调整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32条的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如要使小南海水电项目开发合法化,势必意味着必须再次对国家级保护区的范围进行调整。几家环保组织的共识是,长江上游广大地区干、支流上密集的水电开发,已经使得国家级保护区失去了再次调整的空间,所谓的调整保护区,实质是要压缩、切割保护区,使这个保护区名存实亡。

  “这个国家级保护区对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有着无可替代的特殊重要意义,在长江上游干支流水电大开发的背景下,这个保护区极有可能成为长江多种珍稀鱼类最后的庇护所,对长江鱼类物种资源和渔业资源保护具有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认为,调整这样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范围应该有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鉴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整涉及公众重大环境利益,我们特此提出旁听申请。”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令环保组织更为担心的是,一旦保护区区划调整这一瓶颈问题获解,小南海水电站项目的正式启动也就为时不远了。

  峰回路转

  11月10日下午14时许,自然之友调研部主管张伯驹接到了环保部自然生态司自然保护区与物种管理处处长柏成寿的电话,对方表示环保组织递交的申请函已经收到,并就申请函内容做了说明。

  柏成寿说,该处尚未接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小南海区划调整的相关消息,鉴于此,下周进行的专家会议不会出现和小南海有关的内容;出于没有相关小南海的内容,建议环保组织不要参与旁听;如果环保组织有需求,可由该处在会上转达环保组织对于小南海保护区区划调整的意见。

  马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环保部的上述表态来看,小南海“暂时是安全的”,但对于小南海水电项目的前景,他仍表示不能一味乐观。“即便是今年的年会不讨论小南海的保护区区划问题,但明年呢?水电项目建设周期一般较长,一年时间并不是很大的阻碍。更何况,随时开会讨论此类问题的可能也不是没有,情况很难预料”。言语间,马军表露出对于小南海前景的担忧。

  底线的呐喊

  近年来,在水电过度开发的背景下,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濒临绝境。在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吕植、中国物种信息服务中心负责人解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易生、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总工程师范晓等学者和马军、李波、绿家园负责人汪永晨、云南大众流域管理研究与推广中心负责人于晓刚联合完成的一份题为《水电过度开发导致长江上游特有鱼类濒临绝境》的研究报告(相关内容见本报2009年5月6日第七版)显示,初步统计,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域内共栖息有鱼类18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为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的鱼类有云南鲴、中臀拟 、长薄鳅、岩原鲤等9种。

  小南海水电工程一旦上马,这些鱼类的濒危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农业部公开的信息显示,小南海水电工程将使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保护区51.98公里的缓冲区和20.52公里的实验区原有功能发生改变。

  “20年来,为了水电开发的需要,长江上游的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地被迫从葛洲坝退到三峡,从三峡退到溪洛渡,从溪洛渡又退到小南海,小南海如果建坝,这无异于把珍稀特有鱼类逼向绝境。在金沙江梯级水电开发快速推进的形势下,这一国家级保护区极有可能成为长江上游众多鱼类最后的庇护所,是平衡开发与保护的最后底线。”马军说。

  本报记者从重庆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处了解到,重庆市对于小南海项目一直都是积极推动。重庆市发改委网站披露的信息也显示,小南海水电工程是当地的“战略项目”,而突破该项目的前期工作,则被列入当地2009年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小南海项目将会引来280多亿元的投资”。该人士说,这是重庆自建国以来最大的投资项目,政府积极推动,也是必然。

  作为申请函的签字方之一,同时也是重庆当地环境NGO的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吴登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小南海项目的建设目的是发电、拦沙、通航和蓄水,但是,即便重庆有用电缺口,但周围的四川、云南、贵州都是富电省份,包括三峡大坝的发电量,都可以补给重庆用电,此外发展核电也是很好的选择;至于拦沙和蓄水,则因为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已经建成多级电站,完全可以达到相应目的,因此,“没有必要通过建设小南海水电站来实现这些目的。”吴登明说。

  公众参与

  自然之友方面认为,此次递送申请函,环保部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内就主动给予回应,“这是积极负责的态度”,李波对本报记者说。

  今年9月份,几家环保组织还曾就小南海建坝一事给重庆市政府写过一封公开信,但至今未获任何回应。

  “我们恳切建议,环保部在专家评审会之前,安排听证会和座谈会的机会,以便相关评审会的专家、官员、以及民间环保团体有机会就这一涉及公众重大环境利益的事项直接交流,沟通。”在申请函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

  柏成寿表示,如果有这样的需要,他们可以在会上提出建议,是否以后可以考虑在类似的会上引入公众参与性质的旁听,就6家环保组织的申请,他还会再请示司领导。对于小南海水电项目,“感谢环保组织对于此事的关心,以后可以加强沟通。”柏成寿在回电中说道,而环境NGO为小南海呼号奔走的脚步也将继续。

  (后续进展,本报将予以跟踪报道。)

转发此文至微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