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德国下水道可绕地球13圈 年处理94亿立方米水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06日11:22  《环境与生活》杂志
德国“洼地——渗渠系统”外观 德国“洼地——渗渠系统”外观

“洼地——渗渠系统”示意图 “洼地——渗渠系统”示意图

德国停车场的透水路面设计 德国停车场的透水路面设计

照片中蓝色的标志,是德国汉堡路边的下水道标牌。这种标牌上一般标明了下水道的位置、走向及功能, 比如写着“地下3米”,“污水雨水混排”或者是“雨水下水道”等字样。 叶青2011年9月2日摄于汉堡   照片中蓝色的标志,是德国汉堡路边的下水道标牌。这种标牌上一般标明了下水道的位置、走向及功能, 比如写着“地下3米”,“污水雨水混排”或者是“雨水下水道”等字样。 叶青2011年9月2日摄于汉堡

  德国排水设施标志全国统一

  透水路面让水系统良性循环

  ◎本刊驻德特约记者  宁宇(发自汉堡)

  今年夏天,全国诸多城市遭遇内涝,然而,100多年前德国占领青岛时留下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样的“德国品质”让很多国人大受刺激,也引发一些思考。不过,德国在城市排水问题上,也走过了相当长的曲折道路。

  汉堡排水系统曾领跑欧洲

  今天,在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的故乡——德国特里尔市,还有公元4世纪西罗马帝国皇帝浴场的地下排水管道遗存。

  罗马帝国崩溃后,中世纪德国的城市人口并不太多,基本没有排水系统,街头污水横流,垃圾成堆。

  一直到中世纪后期,德国城市的卫生条件都比较差,瘟疫等传染病容易流行。到了近代早期,德国虽然修了简陋的城市排水系统,也是污水和雨水一起排放,因为那个时代城市人口少,水的使用量也小,更没有污水处理系统,人们缺乏环境和健康的概念。

  1739年,同属德语区的奥地利维也纳城中心区有了排水系统,是欧洲第一座拥有完善排水设施的城市。但市郊用水卫生情况仍然糟糕。和伦敦、巴黎一样,维也纳的下水道建设也受到了霍乱疫情的推动。1830年,多瑙河干流出现凌汛,阻塞了市内的支流,导致市内大范围洪灾,地表水也被污染。随之而来的霍乱疫情致使2000多人死亡,这促使维也纳随后在市区河流两边,建起了平行的专用排污管道。

  要知道,伦敦到了1842年才开始建设全城的排水系统。这样,维也纳人以拥有全欧第一个发达的下水道系统而自豪。

  19世纪40年代,德国汉堡的老城区被烧毁,后来重建时,英国著名工程师林德利为汉堡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排水系统。1842年,汉堡开始修建遍布全城的排水系统。该系统还包含一个冲水系统,每周利用潮水清理主要的下水道。这种排水设计理念很快就作为样板,被欧洲和美国的其他城市效仿。汉堡的这个系统是欧洲大陆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因此具有里程碑意义。

  1867年,在经历霍乱的侵袭后,法兰克福市也兴建了排水系统。随后,杜塞尔多夫、艾森、明斯特等城市也相继效仿。

  1874年之前,德国首都柏林尚没有下水道系统,从1874年开始,柏林市政当局才着手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不过,这个工程一开始是由英国私人企业一手包办的。

  1894年8月,法国工程师劳内到柏林调查下水道系统和污水处理情况。劳内于1895年9月发布了一份报告,高度赞扬了柏林的下水道系统建设。“1894年,柏林下水道的总长度达到744公里。随着这项工程的投入运行,柏林的人口死亡率也从0.32%下降到0.2%。这项宏大工程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它进展神速。方案一经采用,就不再有长时间、琐碎的讨论,体现了德国人的镇定和坚持不懈、自律的精神。”

  1900年,柏林的城市排水系统最终全部完成。此后,一直到二战前,它仍在不断完善,增加了生物污水净化系统、污泥处理系统等。

  德国排水道可绕地球13圈

  如今,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德国全境共有515000公里长的排水管道,可以环绕地球13圈,每年可以处理94亿立方米的污水和雨水。其中46%的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33%的为污水专用,21%的为雨水专用。

  在排水系统上,德国人的严格和严谨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成本计算、工程设计、项目施工,到相关设备,都有严密、详细的标准,真正做到了标准化、一体化。

  德国所有城市如今都有现代排水设施,修建的年代虽然不同,外观上也有所不同,但执行的标准是一样的,而且还有全国统一的标志,配套设施也很完善。例如,清理雨水排水系统的全自动工程车,会定期清理系统里的污垢。这些工程车速度快,效率高,多由奔驰、曼恩(MAN)这样的德国大厂生产,质量、技术都极为可靠。

  规定路面透水标准

  德国的雨水排水系统,最出色的是透水路面的设计。

  德国靠近北海,北部地区经常降雨,但笔者在汉堡很少见过路面有积水。这里面,透水路面的设计功不可没。德国的设计者认为透水路面益处多多,不仅解决了积水问题,还有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比如,雨水由透水路面渗入地下,可补充地下水资源。透水路面还保证了路面的透气性,让地面冬暖夏凉。特别是透水地面的孔隙多,增大了地表面积,对粉尘有较强的吸附力,既减少了扬尘,又降低了噪音。

  早在1973年,德国联邦交通部就制订了《路面结构内部排水系统设计指南》,所有重要路面都要设置内部排水系统,否则须追究相关人士的法律责任。目前,德国新的《混凝土路面砖》标准中规定:“如果制造有面层的路面砖,面层混凝土必须与基层混凝土牢固黏结,并有10%以上的孔隙,使水能够渗入地下。”

  汉堡市的绿化率在德国最高,这与市政当局重视环境保护有关,也与德国人狠抓技术细节密不可分。汉堡市的人行道、自行车道、居住区的小路,都用透水材料铺就。很多历史悠久的道路,用凿成方形的小块岩石铺成,每块岩石之间留有一定间距的缝隙,保证透水,道路两边还修有引流的沟壑。每逢秋冬季节,阴雨连绵,路面仅仅是湿润,丝毫不担心积水问题。

  高速公路是德国人的骄傲,在排水方面更是如此。豪雨过后,艳阳高照,路面仅有的一点积水迅速蒸发,四周都是白茫茫的水汽,好像进了桑拿房,足见德国排水系统的高效。

  另外,汉堡的停车场大多修成镂空路面,杂草等植物从空隙中长出,也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德国路面都尽善尽美。记者偶尔也会发现一些地段有积水。德国市政系统全靠税收支持,预算有限,疏于维护的情况也在所难免。这也说明,好工程除了好的设计、好的施工,还得有好的维护。

  排水沟模拟天然河道

  为提高城市抗涝能力,德国近年来开始推广“洼地——渗渠系统”。这种新型雨水处理系统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设施,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相连,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这样,低洼的草地能短期储存下渗的雨水,渗渠则能长期储存雨水,从而减轻了排水管道的负担。

  另外,德国城市的地表明沟通常模拟天然河道,设计得蜿蜒曲折,这既构造出美丽的城市景观,又增加了明沟传输的雨水量。此外,德国城市的居民区一般采用人工湖或构造水景观,或者通过绿地、花园或人工湿地来增加雨水储蓄能力。家庭中还设有蓄水池。

  总之,德国将城市防涝、城市美化和环境改善三者融为一体,不但实用,而且美观。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2)

 

更多关于 内涝 排水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