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土豹子发现记:我国首只野生东北豹的拍摄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0日17:09  外滩画报 微博
图片提供/孙戈 世界自然基金会 图片提供/孙戈 世界自然基金会

  文/周一妍 编辑/彭朋 图/图片提供/孙戈 世界自然基金会

  东北豹,又称远东豹,当地人俗称土豹子,是世界上继华南虎之后,最稀有的大型猫科动物。如今,全世界仅存30至35只。在中国,乐观估计仅存7至12只。9月19日,北大博士生孙戈在吉林汪清做野外考察时,通过红外自动触发相机拍摄到一只东北豹的照片,这也是中国首次拍摄到这种稀有“大猫”的红外照片。

  位于吉林汪清的西南岔林场,有一片茂密的栎林。秋天,正是栎树结果的季节,纷纷掉落的成熟果实,吸引来野猪、马鹿、黑熊、狍子等有蹄类动物。

  3个月前,北大博士生孙戈来到汪清,在西南岔、大荒沟和杜荒子林场分别设置了39台红外自动触发相机,每十几二十天,就去收集一次相机,看看拍到了些什么。“此次考察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我的博士论文:中小型食肉动物栖息地分析。为了能收集更多数据和图像资料,我选择了中小型食肉动物。如果选择虎豹,或许一年都拍不到一张图,论文铁定完不成!”接受记者专访时,孙戈如此表示。

  9月27日,孙戈起了个大早,从杜荒子厂部宿舍出发,坐了3小时拖拉机,爬了1.5小时山路,去西南岔林场的栎林查看照片。

  西南岔林场的栎林海拔近800米,位于两片陡峭的山壁之间,坡度达35度。孙戈说自己是“边走边骂”,穿越带刺的灌木地,上气不接下气到达目的地。他瘫坐在地上,开始一张张回看相机照片。

  这是一台特殊的相机,外接红外感受器,又称作“拍照陷阱”,只要高于环境温度的物体经过,相机就会自动拍下照片。

  “由于太阳移动或者地上光斑移动都会造成温度变化,所以70%都是废片,其他还有小鸟、小老鼠的照片,对研究意义都不大。后来,我看到这台相机拍摄到一只黑熊、一只野兔和一个背着箩筐可能是采蘑菇的人,接着,我精神为之一振,因为我看到一只稀有的大猫。”孙戈回忆说,他看到“大猫”的第一眼,就惊呼出来:东北豹!“豹子长啥样,谁都清楚。他的体型比东北虎略小,通体布满花纹。”

  画面中的豹子头大而圆,通体金黄色漂亮的毛发,“金钱”图案乌黑发亮,正由左向右穿越栎林。后一张照片显示,豹子扭头微微转了一个方向,优雅地翘起尾巴朝树林深处走去。“一共只拍到2张照片,时间间隔也就几秒钟。”

  当晚,孙戈给他的导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述金发了一条短信。罗教授回复了一句话:拍摄到东北豹,不是科研,而是新闻。

  同一天,孙戈把照片拷给当地林业局。尽管这是中国首次通过红外拍摄到野外东北豹的照片,但由于有“周老虎”事件在先,林业局并没有选择在第一时间将消息公布于众。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虎豹保护项目高级官员、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姜广顺是受邀鉴定照片的专家之一。通过对照片上动物的花纹、体型和步态以及拍摄照片的整体光线对比。专家得出的结果是:孙戈确实拍摄到野外东北豹。东北豹是金钱豹的一个亚种,曾在中俄朝三国广泛分布。

  接受本报专访时,姜广顺表示:“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东北豹还广泛存在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和朝鲜。十多年前,中俄两国专家在进行一个东北虎专项课题调查时,顺便估计了东北豹的数量:全球30至35只,中国7只至12只。此后,再也没有专家对东北豹进行过专项调查。”

  据姜广顺估计,目前,野外东北豹的数量可能只有东北虎的1/10。“东北豹和东北虎都被列为‘极度濒危’动物,但东北豹却长期被人们忽视。中国从未对东北豹进行过系统的数量调查,对于东北豹的专项课题研究几乎为零。”

  10月10日,中国首次拍摄到东北豹红外照片被媒体曝光,一时间,成为果壳网热帖,在微博上也被网友评论为“好萌的大猫”。一位网友说:“维基中文的这条目笑死俺了。远东豹,因生活在远东地区而得名,在中国被称作黑龙江豹或者东北豹,俗称土豹子。”网友纷纷回应:“即使是土豹子,也希望它们更多一些。”

  也有不少网友担忧,东北豹生活的地点被被曝光后,或引来盗猎者:“可怜的大猫,小心被剥皮。”

  稀有“大猫”拍摄记

  孙戈为了研究马鹿、狍子等虎豹食物链下层动物来到吉林野外,却意外拍摄到中国最濒危的“大猫”。看则无意,实则有心。

  跟孙戈同行的,还有一位果壳网网友曲上。根据孙戈介绍,曲上具有深厚的植物学背景,认识北方大部分植物,,曾在《人与自然》杂志社工作,此次负责三个林场的植被研究。

  3个月前,孙戈从北大借出了39个红外触发相机,每只价值约为2800元,两个人在三个林场随机布了39个观察点。孙戈坦言,由于缺乏经验,第一轮布点非常失败。“每次去验收照片,都是失望。几乎没有拍到任何有价值的动物照片。”

  9月初,孙戈决定,重新布一轮观察点。此时,39个相机在野外放置1个多月,已经坏了一半,只有17个还能正常工作。这一回,孙戈与曲上展开讨论,试图找到17个最有价值的观察点。

  曲上建议,秋季的栎林、栎树和红松混交林和杜鹃,是动物们最喜欢光顾的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人在西南岔林场找到这样一个“动物乐园”,这片栎林(当地人称柞木林),海拔793米。地处陡峭的山壁之间,坡度极大,鲜有人为侵扰。“栎树大约18至20米,不高不低,林下很空旷,没有烂树枝挡道。”孙戈回忆说。

  9月15日,孙戈用一个塑料饭盒改装成的保护套,小心翼翼地把一台红外触发相机装好,调试完红外感受器,依依不舍地离开。

  9月19日,“大猫”来了。

  9月27日,孙戈重回栎林,发现了“大猫”的照片。反复端详照片十多分钟后,孙戈和曲上不顾长途跋涉的辛苦,起身寻找东北豹留下的痕迹。

  “哪怕能找到一堆粪便,或者一只脚印都好。可惜的是,它什么都没留下。”孙戈说,七八月的栎林,属于雨季,隔天会下雨,九月属于干燥季,但仍有雨水。若是在冬季,雪地环境或许能将脚印保存地长久些。

  如今,孙戈仍在吉林工作,他再也没有见过东北豹的踪影。美丽的稀有“大猫”,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2)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