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探访野生动物繁育基地 白犀牛角入药引热议

野生动物繁育基地 野生动物繁育基地

  犀牛养殖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刮下来的犀牛角又到哪里去了呢?记者调查了解到,引进犀牛的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以及搞养殖的三亚龙晖动物繁育有限公司都和一家位于齐齐哈尔的龙晖药业有限公司有着亲密的关系 ,刮下来的犀牛角被该药厂用来制作中药 。上述三家公司实际上同为一家名为龙晖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在龙晖药业有限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并不避讳把龙晖动物繁育有限公司称之为“药材原料供应基地”。但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已经禁止犀牛角、虎骨等动物中药材的贸易活动,并取消其药用标准,那经过养殖驯化的野生动物就可以例外吗?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养殖基地实为药材基地

  查询龙晖药业有限公司所在地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区政府官方网站上,在“招商引资”一栏的项目库里,记者看到一份名为“犀牛活体刮角技术及犀角生物制药产业化项目”的文件。

  该项目书中写到,此项目主要从事以犀角为主要原料的中药及其他药品的开发、生产和经销。同时,为了保证龙晖药业有限公司的“犀角”原料供应,在海南省三亚市兴建一个占地2000多亩的犀牛养殖和观赏基地,进行犀牛的繁育和科研,并利用“犀牛活体刮角技术及犀角药用研究”的科研成果提取犀角,作为龙晖药业有限公司的犀角供应基地。

  为什么位于齐齐哈尔的龙晖药业有限公司会和杭州野生动物世界位于海南的养殖基地联系在一块呢?

  记者调查了解到,实际上海南三亚的龙晖动物繁育有限公司并不是直接由龙晖药业来负责建设的,而是由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和三亚市天涯镇共建,而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正是大型旅游企业杭州龙晖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

  龙晖药业有限公司则是龙晖集团有限公司异地新建的子公司。原齐齐哈尔第三制药厂,因不适应市场竞争环境和无力按照国家GMP认证的有关要求进行改造而停产多年,龙晖集团接手后,改造成立了现在的龙晖药业有限公司。

  从中不难看出,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和三亚龙晖动物繁育有限公司、龙晖药业有限公司等三家关系密切的公司实际上同为龙晖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子公司。

  药用项目获林业局批准

  作为龙晖集团有限公司的母公司,黑龙江雄鹰投资集团是专门生产警用枪支的企业,在一份招聘说明中还特别备注该公司是国家公安部定点生产警用枪及警用器材的企业,2000年,作为枪械企业的雄鹰集团南下杭州投资兴建野生动物世界时还引起一片哗然,被媒体称之为,“雄鹰集团是前三十年造枪打猎物,后三十年保护动物。”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自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成立后,龙晖集团就开始积极进入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去。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是浙江省野生动物救护与繁育基地,而且还开展了大熊猫、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与繁育的科研工作。

  在保护野生动物过程中,龙晖集团曾经和国家林业局多次合作。2002年,为了保护日益减少的野生亚洲象,中国政府决定投资 5000万元在西双版纳建立一个亚洲象的种源繁育基地。项目资金由国家林业局投资2750万元、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出资 2000多万元。而西双版纳亚洲象种源繁育中心联系人正是黑龙江雄鹰投资集团董事长、杭州野生动物世界董事长张举彦。而张本人亦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龙晖药业欲将犀牛角用于中药,声称源自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犀牛活体刮角技术及犀角药用研究”项目。龙晖药业自称,该项目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国家林业局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继承和发展国家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好项目。1月16日,记者致电国家林业局,问询该项目是否经过林业局立项批准,被告知项目信息不对外公开,不过在龙晖药业的官方网站上,记者看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犀牛活体刮角技术及犀角药用研究”的验收会议现场图片。

  8月或上市,利润空间巨大

  在“犀牛活体刮角技术及犀角生物制药产业化项目”中,龙晖药业有限公司对与犀牛角有关的药品生产能力、种类也进行了详细描述。项目书中写道,“公司的设计生产能力为八个剂型的中成药品或保健品(一期五个剂型,六条生产线)年产5000万盒(瓶)。设计上完全按照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要求和国家相关环保标准进行。项目达产后,主要产品的年生产能力为:安宫牛黄丸50万丸,犀角化毒丸50万丸,犀角地黄丸50万丸,食品酒3万瓶,保健酒1万瓶。达产后,年销售收入预计为39099万元。”

  1月5日,记者以一名医药销售代理的身份对安宫牛黄丸等药品的上市日期进行了咨询。龙晖药业有限公司一位张姓经理表示,他们的确在生产一种含有犀牛角的中药,预计今年8月份上市。“这个药可能今年8月份投入市场,已经完成毒理药理学实验,但还没有进行人体实验,因为犀牛角是濒危动物 ,必须获得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批文,我们老板正在北京运作此事,下一步就申请国家药监局批文。”

  1月8日,龙晖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宝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拒绝透露新药的上市日期。“目前所有的药品都处于研发阶段,这些都属于商业机密,不便透露。”杨宝库表示。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准字药品批复后,享受国家药监局新药保护政策8~10年,功能性保健品可申请发明专利,保护期10年,在保护期间,全国范围内只允许独家生产,可充分利用保护政策大力开发全国市场。因此,龙晖药业有限公司对犀牛角药品的利润非常有信心,“项目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9099万元,年利润总额17886万元。”

  药材之争——

  养殖白犀牛能不能入药?

  犀牛角入药,消息一出马上引来众多争议,其中最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就是:养殖珍稀动物入药是否违反国家规定?1月13日,记者从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项目(TRAFFIC)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相关专家处了解到,从南非引进的白犀牛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中的物种,在获得南非和中国许可的情况下,是可以进行贸易的,但是获取的犀牛角不能入药,因为自从1993年,犀牛角就从国家药典里删除了。

  世界自然基金会:白犀牛不能随便买卖

  TRAFFIC相关负责人在回复记者的邮件中表示,南非的白犀种群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公约)附录II的物种,意味着其国际贸易是受到严加管理的。“虽然白犀在我国没有分布,但由于它是公约附录二的物种,所以在国内参照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对待管理,拿它们用作商业贸易(非经许可)也是不允许的。”这位负责人表示。

  不过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孟智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CITES公约规定,通过人工培育繁殖的珍稀动物,其下一代是可以进行商业贸易的,比如中国的养熊业就是符合CITES公约要求的。对于三亚的犀牛养殖,孟智斌表示,严格意义上讲这里的白犀牛还是人工养殖的第一代,只有繁殖后的二代才能进行商业贸易。

  中医药法起草人:不允许拿犀牛角入药

  即使犀牛繁殖的二代可以进行商业贸易,犀牛角还是不能入药,因为国家药典里早已删除了含有犀牛角的所有药品。

  “犀牛角早就不能入药了,无论找什么部门审批都不行。”1月5日,当记者提出犀牛角入药需要经过哪些审批程序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军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主要起草人之一,他纠正说。   1993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通知中重申:禁止犀牛角和虎骨的一切贸易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运输、携带、邮寄犀牛角和虎骨进出国境;禁止出售、收购、运输、携带、邮寄犀牛角和虎骨。取消犀牛角和虎骨药用标准,今后不得再用犀牛角和虎骨制药。这一通知的发布正是应CITES公约要求、出于保护野生动物的考虑才发出的。

  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药用价值“无据可考”

  尽管有国家的禁止,但犀牛角入药一直未绝迹,而且不只在中国,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认为犀牛角可以治疗癌症、中风等疾病。根据英国媒体报道,由于中国和越南等新近富裕的消费者需求量激增,这使得犀牛角价格拉升到每公斤5万英镑,在世界范围内,野生大象和犀牛偷猎及象牙和犀角非法贸易日益猖獗。

  不过有专家指出,犀牛是一种具有完全由角蛋白组成角的动物,跟人的头发的角蛋白一样,并没有特殊功效。著名科学松鼠会成员、美国普度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云无心在接受本报邮件采访时表示,犀牛角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也确实没有发现它有什么特殊作用。

  “认为犀牛角有神奇药用的不仅是中国,亚洲许多国家历史上都把它当作神药。他们认为其中有现代医学没有发现的神奇成分,这种成分不一定来自角蛋白。”云无心告诉记者,只是这些猜测还没有被现代科学所证实。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信息,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校长黄立新教授在给2011年8月份召开的第六十一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常务委员会议的信函中指出,犀角传统医药价值无据可考。

  临床中医:水牛代犀牛,用量难把握

  对于犀牛角“无用论”,中医药研究者显然不认同,早在2010年3月31日,当时有人以犀牛角为名热炒安宫牛黄丸时,重庆市中医院药剂科主任程一帆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明确表示,水牛角和犀牛角的成分主治功效非常类似,完全可以取代犀牛角进行药品配方。但是海慈医院中药制剂实验室主任郭雪申认为,水牛角的药效比犀牛角差远了,但不能一概而论说用药量增加几倍,这要看医生临床诊断开出的药方而定,有些药方可能需要的水牛角是犀牛角的2倍,有些可能是3倍。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副主任医师唐仕欢。“犀牛角主要作用是用来退热的,有很多研究表明,犀牛角和其他牛角包括水牛角、羚羊角等最大的不同是牛磺酸的含量多少,但到底是什么化学成分在起作用目前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结论。”唐仕欢主要从事中药药性及用量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中药学者:保护不代表弃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国天然药用资源动物药专家李宜平认为,虎骨、犀牛角、熊胆等在中药里一直是重要药材,相信有效就有效,不相信也不强求,当初禁止入药是出于动物保护的目的,但如果在不危害动物生命的情况下,对其加以合理利用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学敏教授也曾指出,动物药与植物药、矿物药、菌物药相比,活性成分作用强,疗效更显著,毒副作用更低,目前部分动物药在医疗临床上还无可替代,不应该弃用。就像牛黄、熊胆,以它们为原料制成的六神丸,可治疗咽炎、喉炎,片仔癀广泛应用于癌症病人的治疗。

  “单纯用某种化学成分含量多少来衡量其他药材是否可以取代犀牛角没有意义,比如大家说犀牛角主要成分是角蛋白,但实际上如果把角蛋白提取出来用药,绝对达不到同样的药效;再比如植物药材丹参,学术上普遍觉得是丹参酮在发挥作用,但如果单纯把丹参酮提取出来,同样没有那么好的效果。”郭雪申表示,中药药效在学界还没有研究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中药材很难有其他替代品的原因。

  药材之变——

  珍稀动物药材一直“做减法”

  根据统计,我国一共记载濒危物种358种,其中168种可入药,占到53%。一方面,这些濒危动物需要保护,而另一方面,传统中药也需要发展。围绕着这个话题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麝香、穿山甲已淡出

  犀牛角是否该入药并不是近年来中药之争的唯一案例,关于虎骨、熊胆的争论比犀牛角还要激烈。争论起自中国1993年颁布的《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大多数人认为,虎骨、犀牛角完全可以有替代品,但中药专家认为,这是对中药毁灭性的打击。

  针对动物入药的管理这些年越来越严格,就连麝香、穿山甲等珍稀动物中药材也逐渐淡出。记者了解到,在《中国中药资源》列出的药用动物1574种,约占全部中药资源的12%,其中列入《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药材13种,部分物种如老虎、犀牛已经禁止入药,对麝香、羚羊角、穿山甲、黑熊、蛇等动物的保护力度也日益加大。“国家林业局2008年出台了新规定,先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确定临床使用天然麝香、熊胆、赛加羚羊角、穿山甲片、稀有蛇类等各类原材料的定点医院名单,这些医院若需要购买上述原材料临床使用,须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申报;其他没有这个资格的医院就没有麝香、穿山甲片了。”李军德告诉记者。

  中药材数量质量之忧

  “这二十多年来,中药材里少了虎骨、犀牛角 ,现在麝香在医院里用得比以前少了很多。”海慈医院中药制剂实验室主任郭雪申1982年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药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中药的研究工作,在郭雪申看来,中药材以后的发展只能做“减法”,“中药材就那么多,很难再发现新的药材,但随着一些珍稀濒危动物越来越少,中药材也会相应地从药典里去除。”

  郭雪申告诉记者,相比于植物药来说,动物药无论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都不好控制其数量。“比如穿山甲,现在养殖的比较少,野生的穿山甲生长周期比较长,获取相对来说也比较困难。”郭雪申表示,现在常用的中药材里穿山甲的数量明显少了很多。

  除了数量在减少,中药材的质量也在下降。“以麝香为例,这是一种贵重药材,但是也很容易掺假,特别是近几年,天然麝香数量越来越少,很多麝香里都掺杂了鸡肝猪肝等动物肝脏,现在一般临床上如果用不到这种药材,我们也不会再去买麝香了。”

  “洋中药”抢滩传统市场

  各界对珍稀濒危动物药材有没有替代品的争论还在持续,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包括动物中药材在内整个中药的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011年9月 ,中国中药协会组织国内著名中药学界专家在北京召开了“珍稀药用动物资源保护利用研讨会”,正是在这次大会上,一组尴尬的数据被披露:目前我国已有900多种中药被国外企业抢先申请了专利 ,我国在国外申请中药专利有3000多项,而外国在我国申请的中药专利却高达1万多项,“洋中药”专利占我国医药领域高新技术的80%以上。

  李宜平是当时参加大会的动物药材专家之一。在李宜平看来,虎骨、犀牛角、熊胆等传统中药材不能入药,除了物种保护的考虑之外,其背后还有着利益的纠葛。“去年中药产值突破了3000亿,这是一个大蛋糕,但这个大蛋糕‘洋中药’、西药也想分,过去中国利用犀牛角粉配制的中成药有近50种,比如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犀羚解毒丸等都是著名的中成药配方,但是犀牛角禁止入药后,含有犀牛角成分的这50种中成药一下子就都不能生产了,这个缺口自然就由其他药来填补。”

  中国野生动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也曾公开质疑将犀牛角虎骨从中药药典里删除的做法,“1993年以后禁止犀牛角、虎骨入药,这是国务院发的通知,在CITES国际公约(濒危野生动物国际贸易公约)的压力下做出的选择。但是传承了千百年的中药文化还得继续发扬下去,现在我们还在继续攻克这个难关。”攻克难关的方法,一方面是要想办法用人工合成的方式寻找动物药的替代物,另一方面则可以探索珍稀动物养殖繁育技术,在兼顾环保和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取更多中药材。”

  药价之涨——

  —资源枯竭,让中药“去平民化”

  沉寂许久的中药材行业近几年掀开了一波又一波大牛市:2009年甲流疫情,带来了金银花、板蓝根等清热解毒中药材的价格猛涨;2010年南方大旱,带来了植物类中药材的全面涨价;2011年中药材价格终于出现前涨后跌的趋势,植物类中药材价格遭遇拐点,但驴皮、麝香、穿山甲等动物类中药材价格仍旧大幅攀升。医药界指出,中药从最普通廉价的平民药材一跃成为昂贵的“贵族药”,这背后折射的其实是野生动植物资源日益减少的现实,部分中药药源甚至有可能已经枯竭。

  阿胶出厂价上调60%

  穿山甲去年年初仍在每公斤800元左右,目前已经高达每公斤3800元;牛黄价格每公斤约为17万元左右,驴皮每公斤上涨多达15元,达到历史高点……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动物中药价格水涨船高,由牛黄、蛇胆 、麝香等动物原材料制成的片仔癀也是一路高涨,先后进行了多次提价,近期内销价格每粒提高 40元、外销每粒提高6美元,提价后内销每粒价格达到260元。此外,从2011年6月到2012年1月的半年时间内 ,冬虫夏草价格平均上涨了20%,每公斤2000根规格的虫草,在2011年6月的价格为16万元,而到目前已经超过了20万元。

  山东省内最有名的动物中药——东阿阿胶也加入了新一轮涨价大军中。2011年1月 6日,东阿阿胶发布公告,决定自2011年1月 7日起阿胶块产品出厂价上调幅度不超过60%。时隔一年,东阿阿胶在2012年1月5日再次决定复方阿胶浆零售价上调幅度不超过 30%,阿胶出厂价上调10%,东阿阿胶阿胶块的出厂价从2004年的158元/kg提高到目前的1050元/kg,阿胶从“平民滋补品”逐步变成“高端奢侈品”。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今年植物药材的急转直下。记者从国家商务部中药材行业唯一的电子商务示范平台“中药材天地网”获悉,从2011年7月份以来,国内各大中药材市场上70%以上的药材价格下跌,537个监测品种中跌价品种占据多数,降幅超过20%的品种多达167个,降幅超过5%的品种有125个,三七、金银花、丹参、茯苓、当归、党参等价格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药用动物资源普遍紧张

  究竟是什么使得动物中药价格持续暴涨?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周超凡介绍,中药动物药近些年大幅度萎缩,原材料严重不足。以牛黄为例,目前天然牛黄国内年产量不足一吨,然而却有数百种中药选用天然牛黄入药,每年的供需缺口相当大,目前国内 90%的天然牛黄需要进口。

  一边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一边是紧张的动物资源——资源匮乏将是动物类中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危机,人工养殖药用动物成为必由之路。可动物养殖所花费的精力、时间、成本都要比植物种植更高,推广起来并非易事。

  珍稀动物资源紧张有情可原,可即使是作为普通家畜的毛驴供给也让药企大伤脑筋。阿胶是以整张驴皮熬制生产的,而驴皮这一阿胶的基本原料,其数量在国内近年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东阿阿胶副总经理李世忠表示,东阿阿胶涨价实质是受制于原料稀缺的“被涨价”,因为阿胶是一种资源型产品,阿胶品质的好坏主要在于驴皮质量的好坏。一等驴皮收购价已从2000年的20元/张上涨至2011年的220元/张左右,11年时间上涨10倍,无奈之下东阿阿胶生产厂家甚至要到国外找驴,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进口驴皮的药企,东阿阿胶对毛驴存栏量已经推算到了2030年,厂家指出如果任现状发展,到那时候将无驴皮可用,唯一的办法就是养驴。

  药厂建养殖基地是趋势

  “药品行业,是关乎民生、万民瞩目的‘幸福指数行业’,是深受上游第一产业制约的‘有苦难言行业’,是政府部门重点看护的‘重症监护行业’,是评判商业道德水准的‘道德底线行业’,来自各方的压力和冲突,使药品行业在当下成为典型的品牌高危行业。”东阿阿胶总经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向记者表示,央视曾经报道过有不良企业用牛皮、马皮下脚料等劣质材料冒充驴皮制作伪劣阿胶,险些给阿胶行业带来毁灭性打击,作为阿胶行业老大的东阿阿胶,将主动构建产业链的新模式。

  据介绍,东阿阿胶先后投资2亿元,在山东、辽宁、新疆、内蒙古等地建立了17个标准化养驴示范基地,并且创立了鉴定驴皮真伪的DNA检测方法,该公司已经控制了全国90%的驴皮采购,秦玉峰透露说,东阿阿胶目前正在内蒙古赤峰、新疆岳普湖、辽宁阜新、甘肃高台、云南大理等地区筹建新的原料基地。

  但现实情况是毛驴不能群养、养殖密度较低,对饲料、土地等要求较高 ,并且一只驴从投入到产出驴皮至少需要3年周期,过长的养殖期使得东阿阿胶暂时还无法摆脱原料短供的瓶颈,产量不增反降。中国中医药协会会长房书亭指出,东阿阿胶原料短缺危机实质上是传统中药工业化所伴生的阶段性产物,但任何一种中药从手工加工到工业化生产,都必须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

  记者 单俊楠

  声音

  环保与发扬中医“鱼和熊掌”可兼得

  “如果是养殖的犀牛,而且是在不杀死它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作为中药材?我个人认为没有任何问题。”李宜平告诉记者,另外每年自然淘汰掉的东北虎大约能占到总量的10% ,本来也可以加以利用,但因国家药典里已经不允许虎骨入药了,这些虎骨只能被浪费掉。

  李宜平坚持认为,人工养殖的老虎 、犀牛等在不危及其生命的条件下获取的虎骨、犀牛角等是可以入药的,而且可以用高税收来进行调节。“对用来入药的虎骨、犀牛角等加高税收,然后再用这一部分钱来保护这些野生动物,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既可以利用动物药材,又可以保护野生动物的好办法。”

  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孟智斌表示,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让中医变得更科学、更环保,中药企业应该发展人工药源的培育技术,合理利用动物药材。同时,企业也应该投入资金保护濒危野生动物,因为“环保”才有利于中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如果因为用药而影响到了物种的数量,那么国家就有可能考虑从药典上去除,比如蛇胆,这种野生蛇的数量少了很多,下一步最有可能从药典上去除的就是蛇胆了。”

  一个相反的例子是,曾经在中国灭绝的麋鹿现在因为在中国的养殖数量越来越多,不少中药专家建议把麋鹿茸加入到国家药典里去。

  此外,孟智斌认为,很多人都觉得野生的一定比养殖的药效好,应该转变这种观念,多从养殖入手。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文/图 记者 李杨(署名除外)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