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2最佳环境报道入围作品:中国“坝”占全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0日17:52  《凤凰周刊》

  推荐说明:水电开发的环境代价与人道代价是国际环保组织和西方媒体非常关心的话题。长期以来,大陆媒体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绩报道很多,但对中国海外企业的环境行为和影响的关注明显不够。这正是这篇报道的意义所在。报道刊发后获得国际河流组织的高度认可,迅速在其官方网站转载。

  文章标题:中国“坝”占全球

  作者:李光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5日

  来源:《凤凰周刊》

  出乎中方预料,缅甸联邦议会在9月30日宣布,吴登盛总统在其任期内搁置中缅两国密松电站合作项目。

  缅甸密松水电站总值36亿美元,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在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的重大水电项目。吴登盛称,该电站可能会“破坏密松的自然景观,破坏当地人民的生计,破坏民间资本栽培的橡胶种植园和庄稼,气候变化造成的大坝坍塌也会损害电站附近和下游的居民的生计”。

  根据环保NGO国际河流组织的统计,截至2011年3月,大陆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全球68个国家参与了至少251个大型水坝项目,包括全球24座最大水电站中的19座。密松大坝仅是这些巨无霸中的一个,其搁置并不会影响中国在海外筑坝的扩张步伐。

  “世界水坝建设的领袖”

  中国人参建的海外水坝主要位于东南亚和非洲,拉美、中东以及东欧国家在建造新坝上也与中国企业有合作。

  在所有大陆企业中,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拥有最多的海外水坝项目。这家公司是大陆最大也是最具实力的水利水电建设企业,拥有23家子公司和两家控股公司,大陆将近80% 的水电工程都是由它来建设。

  目前,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在建的水坝工程遍及50多个国家,其中不乏有争议的大型水坝,包括苏丹麦洛维大坝(Merowe Dam)、伯利兹的恰里洛水电站(Chalillo Dam)和柬埔寨的甘再大坝(Kamchay Dam)。

  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也在全球多个国家建设和资助水坝建设。还有许多中国公司为海外水坝项目提供设备和基础设施。这其中包括: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中国重型机械总公司、中国机床总公司和中国电力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等。

  中国出口信贷机构、银行和私人投资集团则通过提供资金来支持中国人海外筑坝。大陆官方的出口信贷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家银行专门负责国有企业的大型项目。为了推进海外水坝的建设,该行往往以低利率提供贷款。

  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已成为世界大型水坝建设一个主要资金提供者。此外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银行,以及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私人投资公司,也都参与到海外大坝建设中。

  国际水电领域竞争激烈。印度公司正在尼泊尔、不丹、缅甸和越南建坝;巴西公司在拉丁美洲和非洲表现不俗;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的公司则盘算着在湄公河流域大兴土木;俄国、伊朗和韩国的供应商也纷纷加入了全球水电俱乐部。“但扮演领头羊的是中国的公司和金融机构。如果不是他们提供了资金和技术,在缅甸、老挝和苏丹这些国家的很多工程根本无法推进。”国际河流组织政策执行主任Peter Bosshard说。

  在上世纪90年代大陆决定修建三峡水坝和二滩水坝时,还严重依赖西方设备供应商。其时水电业的领军公司,包括ABB、Alstom、通用电气和西门子被要求与中国的供应商合资经营,并在这一过程中转让了它们的技术。随后,和许多其他制造业领域一样,中国“学生”以极快的步伐模仿、低价竞争然后超越了它的西方“老师”。

  国际河流组织有一份名为《中国海外水坝行业指南》的分析报告,称大陆企业因为运营成本低,在水坝建设项目国际竞标中经常能战胜对手。Peter Bosshard说,二十一世纪最初几年里,即使在西方国家的主场,中国的水坝建设者开始频频击败它的“老师”。

  2000年以来,大陆政府推行“走出去”战略,鼓励国内企业和银行拓展海外业务。许多政府机关参与审批海外水坝项目:国务院主要批准超过2亿美元的非常大型的海外项目—许多海外水坝项目大到需要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同时负责监督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这两个机构负责审批较小的海外水坝项目。

  得益于在国内大坝建设中积累的雄厚资金、人才和技术优势,大陆水电建设企业在政府鼓励下开始大举挺进国际市场。这一方面是大陆水坝建设领域竞争激烈,许多工程公司和建设公司不得不到海外寻求商机;另一方面是国际上传统的水坝投资者开始缩减对大型水坝项目的投资,为大陆金融机构留下了发展空间。

  世界银行曾一度中止对大型水电项目的投资,经多年评估分析后虽重新投资水电,但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其批准贷款的先决条件,致使投资规模比以前大大缩小。现在,大陆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填补了这个空白,成为“世界水坝建设的领袖”。

  以环境为代价赢取商业利益?

  水电开发的环境代价与人道代价是国际环保组织和西方媒体非常关心的话题。长期以来,大陆媒体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绩报道很多,但对中国海外企业的环境行为和影响的关注明显不够。

  苏丹麦洛维(Merowe)大坝于2010年4月竣工,使苏丹发电能力提高一倍以上。该项目被大陆称为“中国水电的经典之作”,再次体现了中国速度—6年时间在尼罗河上筑起了9.8公里、世界最长的大坝,“创造了西方公司断言10年才能建成的神话”。

  为修建麦洛维大坝,上世纪90年代,苏丹政府的代表先后走访了加拿大、马来西亚、欧洲和好几个阿拉伯国家,期望获得资金和技术援助,均无功而返。一些阿拉伯国家虽愿提供财政支持,但对水坝所需要的技术却无能为力;法国的官方出口信用贷款机构科法斯集团(COFACE)以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为由拒绝提供资金;欧洲的出口信用机构则指出,该项工程将迫使数以万计的农民从富饶的尼罗河谷迁徙至沙漠中的不毛之地,而苏丹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人权保障记录丝毫没法给人以任何信心。

  到了新世纪初期,麦洛维大坝工程似乎已经胎死腹中。“然而就在这时,世界水坝业出现了如同地震般的巨变,震中就在中国,”Peter Bosshard说,“中国不像西方金融家那样犹豫不决。”

  2002年,中国进出口银行同意向麦洛维大坝提供资金,最终凭借5.2亿美元的贷款成为该项目的主要外国投资商。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和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负责修建麦洛维大坝。

  2005年2月,苏丹总统艾哈迈德·巴希尔称,麦洛维大坝项目将终止苏丹的贫穷状态。但国际环保组织却认为,大坝将带来大规模的社会和环境影响,174公里长的水库将导致7万人从富饶的尼罗河流域迁往贫瘠的沙漠地区。

  项目责任方虽允诺向移民安置区提供灌溉水源,但土地太过贫瘠,不足以为移民提供生存所需。2005年2月,国际河流组织视察首个安置地后,发现移民中的贫困率快速增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在2006年评估了麦洛维大坝的环境影响。评估认为,麦洛维大坝没有解决洪灌农田造成的泥沙损失、大坝淤泥、河堤侵蚀、流域地下水补给减少、鱼类洄游阻断等方面的重要影响。

  继颇多非议的麦洛维大坝之后,中国投资在非洲河流上频频落地。2003年10月,赞比亚电力机构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获得中方对下卡富埃峡项目的投资。号称“加纳三峡”的加纳布维(Bui)大坝项目也在2006年争取到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资金。这两个项目此前均未能获得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的赞助。

  近年来,中国的近邻柬埔寨开始努力吸引外资开发境内水电,西方双边援助国和多边发展银行因为担心水电开发可能对环境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都不愿提供资金支持。2006年4月,大陆宣布向柬埔寨提供6亿美元的综合援助计划,其中几乎一半资金用于建造柬埔寨首座大型水电站—甘再项目。中国进出口银行同时向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发放特许贷款,以支持该公司承建此项目。

  “世界上大部分容易得到的优质水电资源都已为西方公司所有,中国企业只能冒更大的风险去政局动荡或者更偏远的地区寻求机遇。”全球环境研究所项目官员任鹏分析说,这些地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保水平落后,加上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因此属于环境敏感和生态脆弱地区。

  这是中国海外水坝项目屡受非议的一个现实原因,但更让国际舆论质疑和诟病的是,大陆的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项目,没有普遍采用目前国际通行的“赤道原则”,忽视环境责任。

  作为一套自愿性指南,“赤道原则”由世界主要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公司(IFC)的政策和指南而建立,旨在管理与发展项目融资有关的社会和环境问题。它第一次确立了国际融资的环境与社会的最低行业标准,并成为国际惯例。

  截至2010年3月,实行“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即“赤道银行”已有67家,都是国际上主流的大型金融机构,其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项目融资总额占全球项目融资市场的85%以上,影响力非常大。而大陆金融机构中,目前只有兴业银行一家正式加入“赤道原则”。

  由于主要的大陆投资商、金融家和设备供应商没有采用此类国际标准,西方国家金融家和企业担心,中国竞争者在国际市场上,正以较低的环境标准赢取更大的商业利益。很多“赤道银行”抱怨,中国缺乏银行环保标准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状况。

  “中国的投资正在取得成功”

  尽管中国在海外的水坝项目招致颇多非议和指责,但许多非洲国家政府不仅对中国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表示感谢,还对中国在援助项目中的实干和迅捷表示赞赏。

  塞拉利昂驻中国大使Sahr Johnny在2005年会见大陆投资商时说:“在使非洲摆脱贫困上,中国人做的要比八国集团多。如果八国集团中的某个国家曾经想要重修体育馆,那么我们可能现在还在开会!而中国人一来就动手干起来。他们不会就环境影响评估、人权、恶治和良治举行会议。我不是在说谁对谁错,只是中国的投资正在取得成功,因为他们不设很高的门槛。”

  英国《金融时报》也曾引用尼日利亚政府一位高级官员的话来证明他们对中国的好感:“作为发展中国家,他们更加理解我们。他们也为我们准备了更多。例如,西方世界从来没有想过转让技术——但是中国却这样做了。”

  一些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独立观察家则试图以更平衡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的海外投资。Peter Bosshard就曾总结说:“中国就良政善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承诺达到的国际标准,与中国项目的实际操作之间,的确存在巨大的差距;然而,在一些重要的领域,中国正在努力消除这些差距。”

  在这方面,中国政府的作为可圈可点。2006年,在中央企业年度业绩审核中,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对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给出了罕见的“D”级,原因是后者很多海外项目违反环保和安全标准。

  2007年8月,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制定了一项绿色信贷政策,“对没有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审批或者没有执行环保规定的企业,银行要严格放贷。”

  根据该项政策,12家大陆企业在当年11月申请贷款时首次被拒。次年春季,中国进出口银行又冻结了一项原本提供给加蓬Belinga水坝的贷款,因为一个当地环保组织提醒说,这座水坝将在公共环境影响评估缺失的情况下修建于一座国家公园里面。

  (感谢国际河流组织、全球环境研究所对本文提供的帮助。实习记者徐鑫对本文亦有贡献。)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51)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