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少上项目,也要完成节能减排指标;
宁可放慢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宁可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也要保证生态的修复。
这个春天,和所有正处转型阵痛中的城市一样,作为开放型经济样本的苏州难免内忧外患。
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苏州代表团被问询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应对国际订单市场骤然降温。从北京发回本地的新闻报道,最密集的提问是有关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
这些都不及蒋宏坤心中的一组数据来得更为残酷,“苏州今年1至2月份外贸进口是负增长,出口只有1%-2%,大大低于全省全国水平,这就是我们的压力。”
这恐怕也是苏州史无前例的难题,但又不是苏州这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样板标签之外,苏州身上还背负着古城保护、地铁上马、土地稀缺等一系列敏感字眼,哪一环也疏忽不得。
蒋宏坤曾在张家港工作28年,从南京市长转任苏州市委书记时,他曾一度希望,重回故土任职,“把这里作为工作历程的最后归宿”,但这最后的工作历程,看起来会成为其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历程了。
用地指标受限,是把双刃剑
南方周末:苏州“十二五”期间用地指标不及“十一五”的一半,用地瓶颈会不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制约因素?
蒋宏坤:用地指标受限,这是一把“双刃剑”。我们现在不愿意靠土地和资源的大量消耗来换取经济发展,长此以往,生存环境将受到挑战和威胁,这样的发展也是没有意义的。
土地指标跟实际需求有很大矛盾,这看上去是坏事,实际也是好事,可以“倒逼”我们真正有效地配置好有限的土地资源。改革开放初期,苏州用地最多的一年有10万亩以上,近五年降到7万到8万亩,这两年只有4万到5万亩。单位投入强度增加就是节约,节约用地,能少用就尽量少用。
南方周末:提及苏州,不得不提苏州工业园区,许多城市效仿而不得其真,你觉得最值得学习的经验是什么?
蒋宏坤:苏州工业园区是我们国家开发区的样板,也是窗口。启示最大是规划先行,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再地上。没有不规划的一寸土地,没有不按规划建设的项目,而且规划起点标准高,都由国际一流大师来做,并结合当地历史人文,为未来发展布局谋篇。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也积极借鉴新加坡经验,通过分析国际资本流向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敲门招商”,效果十分明显。在新加坡经验的指导下,苏州工业园区经济总量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增长,已是开发之初的100倍。
南方周末:这些年,经济界一直在提苏州模式,这是什么模式?
蒋宏坤:以前叫苏南模式,现在新形势下又有了新版本、新跨越。像农村三大股份合作,它就是新形势下集体经济的又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没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农民的持续生产和收入增长就没有基础,公益性的社会福利事业就不可能加快发展。而苏州的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
“零排放城市”不现实
南方周末:就城市质量而言,苏州身上的称号特别多,比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还有什么称号是苏州想拿而未拿到的?
蒋宏坤:在2011年召开的苏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要把苏州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人文宜居创新名城,到“十二五”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的定位,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更加注重宜居环境的营造。昨天我们有两个县级市领导跟我说,正在搞一个“零排放城市”的构想。我想这种叫法妥不妥当、现实不现实呢?我想还是叫“低碳城市”为好,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这也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要在发展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环境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南方周末:全国现在差不多一百多城市在提绿色、低碳城市的口号,苏州再提这一目标,差异性何在?
蒋宏坤:这个低碳绿色不是口号,它要有人民群众切切实实的感受,我们将通过一系列量化的指标和考核体系来证明我们在环境保护上迈出的是实实在在的步伐。
比如节能减排,我们每年都完成了国家对苏州的考核任务。我们宁可少上项目,也要来完成节能减排指标;宁可放慢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宁可放弃一些眼前的利益,也要在资金上来保证生态的修复,使环境水平更高。对完不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地区坚决实行项目区域限批。
南方周末:苏州也一直在提,未来五年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这个最严格怎么来体现?
蒋宏坤:苏州设置的排污标准是最严格的,我们甚至不和国内城市比,要跟美国及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看齐。其次,环境准入也就是产业准入的门槛是很高的。还有,我们对责任的考核,也就是问责制是最严格的。
南方周末:怎么来证明治污行动确实是贯彻了最严格的标准?
蒋宏坤:我们严格执行环保前置审批制度,制定了“十个不批”的规定。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未能按时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不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影响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安全等的项目一律不批。这不是说说,有数据为证,2011年,拒批、劝阻项目167项,涉及投资金额44.3亿元,否决建设项目试生产申请126件。
古城“死保”与“活保”
南方周末:苏州的古城保护一直为外界瞩目,我们注意到你此前提到所谓的“死保”和“活保”?
蒋宏坤:苏州的古城保存着2500多年前的空间格局和1000年以前的城市肌理和基本风貌,这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所谓古城保护不是简单地复兴假古董,而是力求保证其原真性、基本特点和风貌,保护它完整的机理和城市的特点。这在苏州是“红线”和硬杠子,不能动的。这就是“死保”。
当然,我们也意识到,只讲保护不讲利用是不能持久的,要在保护中创新理念和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更好地用活、用好手上的资源,在利用当中更好地推动保护。我们鼓励国内外组织和个人购买或租用直管公房古民居,实行产权多元化、抢修保护工作社会化、运作市场化。这就是“活保”。
南方周末:前几年,苏州对一些园林实行拍卖保护,当时有人担心会对保护产生冲击,怎么来确保保护会不折不扣?
蒋宏坤:以前一旦规划确定了,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你只要按照规划来做就好了,怎么用我们是不管的。现在不同了,我们首先统一制定好规划,包括保护到什么程度,园林怎么使用,如何定位其功能,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都是明确的。原则上,以国有为主导,以政府为主导,将来如果有合适机会的话,也可以考虑让社会资本组建公司共同保护和开发。
南方周末:苏州城市布局实现了古城和新城的分开,很多城市做不到,现在看,这种规划的好处是什么?
蒋宏坤:“全面保护古城,积极开发新区”是国务院确定的苏州城市布局方针,世界发达国家有些古城也有类似做法。
古城和新城既联系式对接又以组团式分开,最明显、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既能全面保护古城,又能加快建设新城,实现了保护与开发的兼顾和平衡,确保苏州古韵今风的“双面绣”特征。一方面,我们做优做靓古城,有利于减少古城发展压力,在古城区注重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相契合的休闲旅游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建设新城,在功能、强度、空间、形态等方面可以按照现代化城市的需要进行建设,并且每个板块都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各有分工、错位发展。
“我们不是刻意拿第一”
南方周末:苏州是第一家建设地铁的地级市,但也有市民会担心轨道交通破坏古城的闲适和慢生活,你怎么看待这样的声音?
蒋宏坤:地铁不会影响慢生活。地铁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便老百姓出行的有效手段。同时,建设地铁也有利于古城的保护,让老城留存在地上,在地下建设轨道交通。目前,苏州市政府正在加大建设力度,由原来一年12公里左右的建设目标,提高到每年20公里左右,增速接近1倍。
苏州因为地铁还没运营,人们还无法体会到它的便捷与安全,我相信广大市民会很快体会到政府的用心。我原来当南京市长时,市民对地铁也有顾虑,但很快大家认识到了地铁的好处,现在出行率达到30%至50%。
南方周末:全国很多城市都在上马地铁项目,有专家认为有跃进的隐忧,苏州这个全国第一拿得辛苦吗?
蒋宏坤:苏州建设地铁,不是刻意要追求第一。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经济基础条件已经处在国内第一方阵。现在我们的城市规模也比较大,建成区近40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超过400万,全市常住人口1300万,是一个特大型城市。没有地铁,交通问题很难解决。同时,苏州也是一座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现在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140余家在苏州发展,超过10万包括港台在内的境外人士常年生活在苏州。苏州建地铁是必然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