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鄱阳湖治理根本在于保持好小流域水土流失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5月08日17:26  新浪环保 微博

  童克难

  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什么?

  5月9日

  今天是“志蓝行动”的第一天,怀着几分期待和好奇,我第一次走近了这个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自然保护区之一的“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汽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同行的志愿者们打趣我们不像来到了鄱阳湖,更像是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由于鄱阳湖遭受到了几十年不遇的干旱,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更多是草,而不是水。”同行专家的解释才使我这个初入鄱阳湖的新人知道,原来我们在湖底。这也是我第一次直观的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的影响。

  初到南矶山,笔者和同行的志愿者一样,深深的被它一望无际的绿草所吸引,一样为它碧蓝的天空所着迷,被它的一尘不染所感动。这个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建设成立的自然保护区,从视觉上极大地冲击着笔者的神经。然而,除了“国家级生态保护区”这个享誉世界的头衔,对于当地的渔民鄱阳湖没有给他们带来任何改变,甚至由于今年的干旱,渔民面临整年“无鱼可渔”的困境。南矶乡乡长的无奈应该体现了所有自然保护区农民的现状,“由于是国家级保护区,我们所有的工业项目一律不能上,这里的农民除了湖里的鱼和少的可怜的耕地,没有其他收入。我们牺牲小我,为国家保住了这盆清水,但是我们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乡长介绍,和所以鄱阳湖周边的自然保护区所在乡镇一样,他们着手准备生态旅游的道路,但是由于鄱阳湖水位不可控制、血吸虫的危害和招商引资的困难,这项工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天的采访已经结束,笔者并没有过多关注鄱阳湖的水位与之前有多大变化,也没有去计较气候变化对生态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而是更多思考了除了“国家级生态保护区”到底给鄱阳湖的渔民,给这些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孙留下了什么。我们不应该一味的要求渔民禁渔,不要要求农民有好的环境意识,而是应该帮渔民找到一条适合他们的、可持续的生态发展道路。今后的几天,除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矛盾,笔者将继续关注这个话题,也希望借助自己的采访引起公众的关注,集思广益,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普通农民身上。

  保护鄱阳湖应从“末端神经”入手

  5月10日

  今天是“志蓝行动”鄱阳湖观察团的第二天。结束一天的采访,很多收获,很多感动。

  在“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工作人员向观察团的志愿者详细介绍了科技园的研究方向。科技园在水土保持基础理念、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实用技术、优良水土保持植物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工程师杨博士向记者介绍,鄱阳湖水系又五大河流组成,五大河流又有很多一级、二级支流。想要治湖,根本在于保持好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末端神经”治理。杨博士从事水土保持工作二十多年,她的实际经历也深深地感动了笔者。从对水土保持的概念只有植树造林,到现在科技园的总工程师,中间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值得采写,在之后的报道中,笔者将整理发表人物版专栏一篇,细致介绍杨总工的感人事迹和科技园的主要科技成果。

  除了气候的变化,人为的工程也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各种“搬山”运动对水土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站在科技园的试验基地上,记者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位于科技园北方只有几百米的某大型水泥厂正在处于生产状态。是GDP还是青山绿水?每个地方政府应该都面临类似的问题,还是昨天的那句话,“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该落实到实处。笔者没有考证水泥厂对环境的影响,也不敢妄自肯定此厂对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但是科技园的工作人员给了笔者肯定的回答:在土木工程阶段,水泥厂肯定对水土的保持造成了影响。而水泥厂大量的用水导致周边河道水位下降,也间接的影响了科技园的科研试验。

  两天的形成已经结束,同行的志愿者因为酷热的天气已经病倒,笔者也被同仁们的精神所感动,期待我们的团队能够明天有精彩的行程,也希望病倒的mm能赶快恢复。很累,睡了。

  “鄱湖人家”很感人

  5月11日

  “鄱湖人家网”是策应江西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第一站。呼唤良知、关注鄱湖、呵护生态、倡导绿游、服务创业、便利百姓初始“鄱湖人家”的运行管理人员,笔者很那想象他是一个年过半百的退休老人,而且是一个人将这个宣传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的民间网络做成鄱阳湖地区最大的专业网站。

  尽管只有一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但是冯志的故事还是深深的感动了笔者,在之后的稿件中,笔者将整理发表相关文章为读者详细介绍冯志和他的“鄱湖人家”。

  鄱阳湖的生态保护应该建立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基础上

  5月12日

  今天是观察团走进鄱阳湖,感受鄱阳湖脸谱的第四天。之前提到,“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留给当地农民的除了这个享誉世界的名号,还应该真正的在经济上、在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当地志愿者的带领下,笔者今日近距离感受了鄱阳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同行的江西省科学院鄱阳湖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年华告诉笔者,公园总面积365平方公里,是中国湿地面积最大、湿地物种最丰富、湿地景观最美丽、湿地文化最厚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该公园在建立初期经过各级专家的评估,把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很好的结合起来,既保护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又解决了当地吗、农民的就业问题,是个很值得借鉴的模式。戴主任认为,要保护鄱阳湖的生态,不是单纯的要求农民和渔民提高意识,而是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鄱阳县把县级生态保护区开发成湿地公园的模式值得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其它县市学习。

  然而,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相关旅游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也制约了当地人民依靠湿地公园发展衍生产业的发展。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更多关于 鄱阳湖 气候变化 生态保护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