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 > 主题活动 > 蓝思众享气候变化观察团专题 > 正文
“我们做水利的实际上并不想做水利工程,但人民需要我们去做,我们就得认真做”,水利局专家的这句话倒出来很多水利人的内心真实感受。自然本身有其平衡点,而人类活动极易打破这种平衡,一旦自然系统失衡,也就对生态产生了破坏。很多在建的水利工程,即使经过多方论证,拿到国家相关部门的各种审批文件,但是对生态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这几天的采访中听到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不要去搞水利工程,顺应自然,漓江枯竭的时候不要补水”,但是漓江的特殊性显然是不允许这种观点存在的。建设水利工程是人民的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的大环境下,生存与发展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今晚的讨论很有意义,尽管来之前做了大量的功课,但是来了以后才发现,很多东西都很陌生的,都是新的。气候变化是一个宏观的东西,但也是一个微观的事物,因为任何的东西最终是要落实到细节,气候变化也不例外。这几天的采访中收集到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小故事,恰恰支撑了宏观的结论,当我们把这些微观的现象和宏观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漓江站观察活动的客观认识。
近百年来,中国地表平均气温增加0.5-0.8摄氏度,近50年以来,平均地表温度增加1.1摄氏度,桂林自1957年以来,平均温度是19.2摄氏度,地表平均温度上升1摄氏度,低于全国水平,据气象局有关专家介绍,这与桂林市植被覆盖率高有关系。降水量没有显著变化,桂林市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近年的观测也没有发现水汽的减少,但进入90年代以来,极端气象事件增多,主要表现为连续暴雨增多。气候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其影响将逐渐显现。
桂林市的降水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不均,存在前涝后旱的现象,每年从9月到次年2月是干旱期。桂林市在9月后容易发生干旱,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9月后气温高;而是9月后降水量减少;三是9月以后日照时间长。
近年来,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加强湿地保护,植树造林,统筹规划,建立了完善的极端气象时间应急机制,加强科普宣传等。
5月30日
|
|